6月底,卢甘斯克州彻底易手。
俄罗斯军队推进943平方公里,占领整个卢甘斯克州,这是俄乌冲突三年多以来,俄军首次完整控制乌克兰的一个州。这块本来属于乌克兰的工业命脉,如今成了俄军新的根据地。消息一出,不只是乌克兰国内哗然,整个欧洲都开始紧张。
这意味着什么?
卢甘斯克在乌克兰最东边,紧邻俄罗斯,战前人口约200万,煤炭储量占全国60%,钢铁、机械、化工企业成片地扎根在这。它不仅是乌克兰的“能源发动机”,还是顿巴斯工业圈的核心。
在俄军推进之前,乌军在卢甘斯克的防线已经绷到极限。年初开始,俄方调集了大量兵力、重型装备、无人机编队,从北线和东线两路推进,采取了压迫式火力推进战略。
6月的一次夜袭中,俄军直接摧毁了乌军在卢甘斯克市中心的一个指挥节点,随后以步兵和装甲兵混编队强行推进,拿下了最后的州政府大楼。
乌克兰失去卢甘斯克,不只是丢地,更像是被切断了一根大动脉。煤炭没了,意味着乌克兰国内的电力系统要重构;工业中枢瘫痪,影响的不只是乌克兰的GDP,更是整个战争机器的运转。
简单讲,乌克兰现在得从别的地方调能源,运工业材料,后勤压力直线上升。哪怕打仗不看经济,士兵们也得有电、有热、有钢铁造武器。而这块资源,现在都归了俄军。
俄军这次并非打完就撤。6月底拿下卢甘斯克后,他们立即调来工程兵,铺设临时道路,恢复供电,甚至设立了"临时民政办公室"。一套"稳定局势"的做法被熟练上演。而且不止卢甘斯克,俄军很快又向第聂伯河西岸推进,占领了达赫诺耶,这已经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范围了。
这意味着,俄军不仅是在守地盘,他们还在继续试探乌克兰的中部防线,战争的焦点正在从乌东转向乌中。
泽连斯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他在国际上一直有较高的声望,各国也持续支持。但现实是,乌克兰军队在弹药、炮火、兵力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美方3月暂停部分军援后,乌克兰前线的防空和重炮系统明显吃紧。近两个月,俄军的无人机和火箭弹频频突破乌军防线,打掉了不少指挥部和后勤基地。
再看看对面的俄罗斯。虽然经济也在咬牙硬撑,但战术上他们明显调整了节奏,从“快速推进”变成“区域啃食”,哪怕推进慢,也要稳扎稳打地咬住一块不放。
卢甘斯克只是开始,接下来的重点显然是顿涅茨克和第聂伯中段。尤其是波克罗夫斯克——焦煤资源丰富、铁路枢纽所在地,如果俄军再啃下这口,乌军的整个东部战线就得重画。
普京的底线很清楚:乌东四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不能丢。他在6月30日公开表示,俄罗斯可以谈停火,但前提是乌克兰接受当前战线作为边界。这不等于谈判,而是逼乌克兰认输。
西方国家的态度也开始微妙起来。德国、加拿大和欧盟继续给援助,加拿大甚至动用了被冻结的17亿美元俄罗斯资产。但北约和美国这边,内部意见出现分歧。新任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虽然口头上强调“俄罗斯是头号威胁”,可实际行动上,已经有人呼吁以“谈判方式解决长期冲突”。
这对乌克兰是危险信号。如果西方援助节奏减慢,乌克兰的补给线和防线就会同时告急。
俄军虽然控制了11万平方公里乌克兰土地,但要维持治理和补给也不容易。战场拖得越久,俄罗斯国内的财政负担就越重。制裁的长期效应也在显现,尤其是技术、半导体和国际金融制约下,俄罗斯要维持军事工业体系并不轻松。
但在战术上,俄军现在更像是在下围棋,围而不打、切而不破。他们知道,只要咬住地盘,就有资格谈判。而只要谈判桌上没坐满人,局势就还会继续拖下去。
乌克兰现在面临的是“三重难关”:经济、军力、援助。
卢甘斯克的丢失只是个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顿涅茨克、西顿巴斯、甚至第聂伯沿线的城市,可能都在俄军下一阶段的目标清单上。
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谁赢一座城市”那么简单,而是比拼国力、战略、外援的全面较量。谁能扛到最后,谁才能决定地图怎么画。
而现在,地图上多了一个明确的变化:卢甘斯克不再属于乌克兰。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