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税生效仅剩最后8天,美方拒绝谈判,还用2个字形容印度,不过对中国的态度倒是截然不同。那么,美方对印度的态度传递出怎样的信号?为何中印在这件事情上待遇完全不同?
最近半个月,美印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直接点名印度,指责其在俄乌冲突期间,通过大幅增加俄罗斯石油的采购量牟利,并称这种情况“不可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他还给印度贴上了“奸商”的标签,说印度低价买入俄罗斯石油,再转卖到市场上赚取差价,等于借俄乌冲突大发战争财。据统计,俄乌冲突前,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中的占比不到1%,如今已经飙升至42%。这不是小幅增长,而是结构性的转变,美国人盯上的正是这个数字。
于是8月6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使得总体关税水平达到50%,而这项措施将在8月28日生效。特朗普还强调,不打算就此和印度展开更多谈判。这相当于直接关上了谈判的大门。眼下,留给印度的缓冲期只剩最后8天。
不得不说,美国这回的打击力度极大,按照估算,如果50%的关税持续存在,印度对美出口可能下降60%,对GDP的直接冲击接近1%。一旦制药和电子产品也被波及,出口降幅可能高达80%,这对印度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印度方面当然不服。莫迪政府第一时间反击,称美国的做法“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还举例美国自己每年也从俄罗斯进口化肥和铀,为什么单单挑出印度?但话说回来,美国盯上的并不是单纯的采购问题,而是印度在其中的套利行为。低价买油,高价卖油,这本来就是市场手段,但放在战争背景下,就被美国认定为“损害西方利益”。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这次对中国却采取了不同策略。美财长贝森特在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不对中国采取类似措施时,他的回答是“情况完全不同”。贝森特称,中国也进口俄罗斯石油,但更多是为了国内消耗,没有像印度那样倒手转卖赚差价。换句话说,中国买油是为了稳定国内市场,而印度买油是为了做“二道贩子”。美国能接受前者,却无法接受后者。
另一边鲁比奥也说了实话,8月17日,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被问到,为何不对欧洲购买俄罗斯能源的行为采取同样制裁,他的回答含糊其辞,说欧洲情况特殊,二级制裁会产生影响,自己不想和欧洲人正面冲突。可当记者追问到中国时,鲁比奥坦言,如果制裁中国,可能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供应链受损,美国自己也会遭殃。所以结果就是:欧洲可以,中国也可以,只有印度不行。
再加上中美之间的博弈有更大范围的战略考量,美国不敢轻易破坏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毕竟中美产业链绑定太深。印度就不同了,美印关系虽然近些年不断升温,但根基并不稳,出问题也就在一夜之间。
对此,印度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莫迪在最近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决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要推进“印度制造”,要当“一堵墙”,保护农民利益。与此同时,一些支持者在国内鼓动抵制美国产品,从麦当劳到可口可乐,从亚马逊到苹果,都被点名抵制。显然,美国对印加税的举动,确实点燃了印度社会内部的反美情绪。
但问题在于,这种抵制更多是情绪化反应,真正能够撼动美企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还很难。毕竟,这些跨国公司已经在印度深耕多年,短期内不会轻易被本土替代。那么接下来的走向会怎样?分析来看,美印关系可能会跌到十年来的最低点。印度不会轻易放弃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因为那是其国内经济的命脉。美国期待印度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这几乎不可能。印度既然无法满足美国的要求,那就只能承受关税打击,这种情况下,美印关系必然受到长期伤害。
对中国而言,形势截然不同。中国明确表示,能源进口是基于自身需求,是合理合法的安排,不接受外部干涉。中方立场坚定,逻辑清晰,美国即便不满,也不得不承认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小心翼翼,而在对待印度问题上大开杀戒。
说白了,这场博弈表面上是关税和石油的纠纷,本质上却是美国在大国博弈中的选择。印度因为套利被骂“奸商”,而中国则因稳健和理性赢得了更多空间。这场风暴还没有结束,但走到今天,答案已经很清楚:在美国眼里,印度是可以打压的伙伴,中国却是必须谨慎对待的对手。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