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坑惨了!花高价买回来的印度稀土,到手发现全都是中国货

日本盯着中国稀土看了十多年,想脱钩,想分手,最后绕道找了印度当“新欢”。

结果刚掏出高价合同,货一到手,一查产地,写得清清楚楚:中国造。这波操作,是真花钱“买教训”,还全款。

高价换坑,日本“自投罗网”

2025年6月13日,印度稀土企业IREL对外公告称,暂停向日本出口所有稀土产品。停止理由只有一句话:优先保障印度本国电动车企业需求。没有预警,没有协商,直接掐断。这条通向日本的稀土命脉,一夜之间“断供”。

影响有多大?日产、丰田、索尼等企业当天集体发出内部预警。多家整车厂稀土磁体存量不足72小时,日本工业系统面临“零件停摆”。这场突发停供,迅速推高了全球钕铁硼永磁体价格,日本工矿板块全天下跌2.4%。

而真正让日本愤怒的,并不是“断货”,而是这货本来就是他们最忌惮的“中国货”。

IREL提供的稀土材料,大部分原料来自中国。精炼水平落后,仅靠进口中国稀土粉末,加工包装后再出口到日本。日本企业花高价采购“印度稀土”,结果拿到手一验,全是中国出厂批次。

这不是第一次。早在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磁体中,有60%转口出口至美日市场。这批稀土绕道东南亚,被重新贴标、重新报关。当中国海关识别出转口链条后,立刻加强稀土原产地溯源机制,断掉中转口子。

印度供应链的“底牌”当场翻开,日本人一看,原来是自己最怕的货,最怕的国家出产。本来是想“脱钩”,结果绕了一圈,钩还在,线更紧。

这场供应链危机是怎么埋下的?得从13年前说起。

2012年,日本和印度签署政府间稀土合作协议,当时中日因钓鱼岛对峙,日本试图降低对华依赖。协议规定:印度提供稀土原料,日本技术提纯,双方联合开发供应链。当时外界称之为“稀土脱钩试验田”。

但签了约不代表有货。截至2024年底,印度年产稀土不过2900吨,占全球总量不到3%。且提纯能力不足,只能提供低精度原矿或粗粉。高精度磁材,全靠中国进口。

所以,表面上印度供货,实际背后离不开中国供源。这条替代链,从第一天就是空心的。

日本看似避开了中国,却在绕道中掉进了更大的坑。一头是价格翻倍,一头是技术转让要求,中间还藏着原产地的讽刺。

6月14日,印度正式中止与日本的稀土长期合同。理由换了,说是“技术转让条件未达成”。日本被提出两个选择:要么提高采购价格至市场平均值以上,要么转让高纯度稀土提纯技术并允许合资建厂且印方控股。

日本外务省称之为“供应链勒索”。日本媒体称这次是“战略性背刺”。但不管叫什么,现实是,钱花了,货断了,技术还要被倒追。

稀土没脱钩,脱的是日本对形势的判断。

一出精炼骗局,谁才是供货“中间商”?

把时钟拨回2024年年底,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一份对外依赖报告,明确指出:日本重稀土材料对中国依赖度为100%,整体稀土依赖度为63%。

这个数字已比十年前下降,但其中一大部分所谓“非中国来源”,其实只是换了路径,多由印度、中南半岛、东南亚地区“转道供货”。

核心问题在于技术。

中国是全球唯一能稳定生产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日本虽有精炼工艺,但核心原料仍需依赖进口。印度虽有稀土储量,但尚未具备高纯度提炼能力。

截至2025年6月,印度本土高纯度稀土提纯厂仍未开工,项目处于环评阶段。工业级稀土粉末依靠中国三省供应商出口,包括江西赣州、内蒙古包头、四川绵阳三地。

也就是说,日本绕开中国去找印度,其实是去找了个中国稀土“再贴牌商”。印度收的是中国货,卖的是日本价。赚的是两头钱,扛的是技术要求。

而在这个链条中,最容易失控的,是“供需节奏”。

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稀土出口量增加超过37%,主要流向日本与美国。印度国内新能源车企开始出现磁铁短缺,库存警报接连拉响。IREL高层在内信中明确提到:“国内供应不足,短期对日出口或需压缩。”

于是便有了6月13日的那一纸断供公告。

而后续发生的“讽刺事故”,才是真正点破这场骗局。

断供当天,印度清关公司在孟买港退回多批已装运稀土,标签原产国为“中国”,托运商为第三方公司,转运路径经由深圳。

日本企业拿到这批“印度稀土”,一查批次编号,全部来源为中国江西一家民营稀土企业。花了四倍价格,转了三道口,拿到的货就是他们不想直接买的“中国货”。

这场买卖,是典型的“供应链逆逻辑”:不是因为不需要中国,而是绕一圈,还是中国。

日本曾把印度当作战略跳板,如今变成了资源中介。

中国稀土没动,但链条自己崩了。出问题的不是产地,而是方向盘。

撬不动中国链,赌错牌的日本该醒了

2025年6月15日,日本经济界召开紧急会议。主题只有一个:稀土应急替代计划。

但会上没有新招。

澳大利亚?供货量低于1万吨,且开采环境限制多。越南?储量丰富但冶炼系统尚未成型。全球唯一具备“产能+纯度+技术+配套”四大条件的,仍然只有中国。

中国年产稀土27万吨,占全球比重约70%。不仅掌握上游开采,也控制中游分离提纯和下游应用产业链。磁体、催化剂、永磁电机、芯片封装,核心应用全部打通。

再看日本。自2010年中日海上对峙后,日本试图构建“多元化稀土战略”,结果12年过去,对华依赖仍未根本改变。

尤其重稀土材料——钇、铽、镝——全线100%依赖中国。即便在新能源车、电池、军用雷达等关键领域,也无可替代路径。日本自建稀土链的尝试,不是没投钱,是没抓住“资源、产能、技术”三要素合一的核心逻辑。

这次事件,本质上是战略自误。

日本曾联合美国扶持印度打造“脱中稀土链”,结果刚起步,印度就反手要控股权、提纯技术、定价主导权。不是合作,而是套牢。

而中国做了什么?没有主动限制日本,没有掐断出口,只是升级了稀土分离技术,提升了产品认证门槛。

在真正的供应链格局里,靠补贴堆不出产业,靠政治也造不出磁铁。

日本的工业系统早已认清:不论从哪里采购,只要原料追溯到中国,那这根线,终究还在中国手里。

稀土不是谈判筹码,它是一个国家的科技骨架。谁能稳定、干净、持续地供给,谁就坐在产业链的中心位上。

日本想摆脱中国,结果被印度摆了一道。

谁出货,谁断链,谁主导,这场全球博弈,答案已经写在样品报告里了:

“原产国:中国”。

参考资料:

日媒:日本仍依赖中国稀土供应.新华网.2014-01-27​

中国稀土(4)日本如何摆脱对中依赖?.日经中文网.2025-06-23

中国限制出口稀土技术,美西方在供应竞争中受阻.澎湃新闻·媒体.2023-12-22​​

中国的稀土有多重要?.新华网思客.2019-05-23​​

日美欧盟为稀土要告中国 指望低价获得资源.环球时报.2010-10-27​​

专家称印度欲给日本安排杀猪盘 稀土断供引发危机.中华网.2025-06-16​​

印度为何暂停向日本出口稀土:战略博弈下的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博弈.中网资讯财经.2025-06-15​​

日本就稀土合作与进口与印度达成协议.环球网.2014-08-2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7

标签:财经   印度   国货   稀土   日本   高价   发现   中国   技术   磁体   全球   永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