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父母这4个节俭行为,会让孩子自卑到骨子里

第444期《家教微课堂》

昨天在商场看到一幕,心疼得不行。

一个小女孩盯着冰淇淋柜台,眼神里全是期待,于是小声问妈妈:“妈妈,我想吃这个。”

妈妈连看都没看,直接回了句:“太贵了,等回去我给你买便宜的。”

小女孩还想说什么,却被妈妈一句“你知道爸爸妈妈赚钱多辛苦吗”堵了回去。

她低下头,看着别的小朋友开心地舔着冰淇淋,眼里闪过一瞬的羡慕。

我理解那位母亲,她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想让孩子懂得节俭。

可在孩子的世界里,那一刻她学到的不是“省钱”,而是“我不配要”。

一次次这样的场景,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孩子心里,悄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一刀一刀地削弱着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平时父母的这4个行为,背后藏着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

童年时父母对我们说的话,会变成我们内心的声音。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爸妈总觉得夸奖孩子会让人骄傲自满,所以从小到大,我很少从他们口中听到鼓励,更多的是挑剔与否定。

考了90分回家,满心欢喜地想要分享这个好消息,得到的却是:

这么简单的为什么扣分了?

那一刻,原本的兴奋瞬间被浇灭,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挫败感。

画了一幅自认为很棒的画,兴冲冲地拿给他们看,他们头也不抬:

别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

渐渐地,我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

当我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收到的是一句“你不懂,听我们的”。

久而久之,我学会了沉默,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长期的否定教育,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变得敏感而自卑,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在任何场合表达观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有足够的判断。

一个被夸过的孩子,会想去证明自己值得;

但一个被否定的孩子,却会努力让自己不要出错。

他们看似乖巧、听话,其实那份懂事,是一种被逼出来的自我保护。

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少说、少做,就能少被批评。

后来我才明白,一个孩子是否愿意继续努力,不取决于他有多聪明,取决于他在被看见时,有没有被温柔对待。

所以,父母真正该做的,不是吝啬夸奖,而是学会表达爱。

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用温暖的话语代替冷漠的批评。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再温和地指出改进的方向。

有时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就能让孩子心里重新亮起光。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外面餐厅不干净,又浪费钱,我给你做。

你要那么贵的鞋干嘛?能穿就行了。

在很多父母眼里,这样的节俭是一种美德,是生活智慧的体现。

可在孩子的心里,那些被反复拒绝的瞬间,慢慢积累成了一种“我不配要”的信念。

我记得邻居家的小男孩彬彬特别懂事。

别的孩子去商场都要求买新玩具,他却总说自己不喜欢玩;

同学过生日请客,他也总借口说“家里有事”就不去了。

直到后来,他妈妈才无意间听到他跟同学说:

我不敢让妈妈花钱,我怕她不高兴。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口中为孩子省钱,却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学会了自我克制。

一个孩子的配得感,往往来自他在家庭中被对待的方式。

当父母经常用“我们买不起”“太贵了”来回应孩子时,孩子接受到的并不是理财观念,而是一种暗示:

“我不值得被花钱对待。”

久而久之,他们在面对喜欢的事物时,会犹豫、退缩,甚至否定自己的需求。

他们害怕花钱、害怕享受,哪怕长大后经济独立,也很难真正放松地去满足自己。

李玫瑾教授认为:

孩子童年时期过于节俭,长大后格局不会太大,也很难有出息。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

有些人即使赚了钱,也舍不得买件好衣服;

有的人在关系里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总觉得“要求太多会被嫌弃”;

有的人明明很有能力,被人夸奖时却下意识说“没什么”……

这些,都是“低配得感”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的根源,往往来自童年时父母过度节俭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节俭没错,但要区分“节俭”与“匮乏”。

节俭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匮乏是一种情感上的压抑。

父母要传递的,绝非是让孩子害怕花钱,而是让他们明白:钱是工具,不是罪恶;被善待、被满足,并不等于奢侈。

偶尔满足孩子的小愿望,并不是纵容,而是在告诉他:“你值得。”

当孩子内心拥有这种“我值得”的信念时,他才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更有底气去追求幸福,也更有勇气去爱与被爱。

前几天,表姐跟我抱怨,说她儿子这两年越来越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出门。

以前多活泼啊,现在整天宅在家,除了看手机就是写作业。

和她聊过才知道,原来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恐龙。

有一次看到电视上播博物馆的纪录片,激动得眼睛发亮:“妈妈,我想去看真正的恐龙化石!”

但表姐当时没放在心上,只淡淡回了句:“太远了,还不如在家看视频呢。”

后来,学校组织夏令营,他也想参加。

表姐犹豫了一下,觉得那种活动又贵又没意义,不如报个补习班更实在。

说着说着,她忽然沉默了。

也许,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提过想去哪、想干嘛。

我很理解她的无奈。

很多父母都这样,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却忘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也需要被喂养。

那些被限制的探索,最终会让孩子失去热情,也抹掉了想象力。

他们会变得更依赖安全区,更害怕尝试新事物,甚至在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认知的发展,始于体验。”

一个孩子通过看、听、触摸、探索世界的过程,其实是在建立他与世界的链接。

真正聪明的父母,并不是给孩子堆叠最多的书本,而是给予他们足够多的看世界的机会。

即便家庭条件有限,也可以通过一些低成本的方式去拓宽孩子的视野:

带孩子去公园观察植物、数星星,让他了解自然的魔力;

在家一起看纪录片、阅读不同国家的故事,去感受多元文化;

或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小事,比如规划一次家庭出行,让他在实践中建立信心。

孩子成长的每一次眼界扩展,都是在为未来积累底气。

他们看过的风景、感受过的世界,会在潜移默化中,变成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格局。

所以,别让孩子的世界太小。

当父母舍不得让他迈出那一步时,也是在替他关上通往未来的大门。

网友@默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满心委屈地回家告诉妈妈,希望得到一些安慰和支持。

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拥抱她,反而不耐烦地说:

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那一刻,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本以为家是最后的避风港,没想到连妈妈都不站在自己这边。

从那以后,再有什么委屈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因为她深深地相信,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也不值得被人关心。

对于小孩子来说,哭是一种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孩子向世界寻求理解和安慰的信号。

然而,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情绪是小题大做,想让孩子学会独立和坚强,于是对孩子的感受习惯性敷衍:

哭有什么用?这点小事至于吗?你怎么这么矫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忽视比物质贫困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长期被忽视的孩子,往往会形成自我贬低的认知,开始怀疑自己、害怕表达、担心打扰他人。

更严重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情绪,也不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变得自我封闭。

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被看见、被理解。

只有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委屈,而不是简单否定时,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我知道你有点不开心了,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这种共情和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被重视,也会更愿意表达自我。

孩子的情绪,往往是心灵的求救信号。

父母用心回应、共情倾听,才能让孩子学会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安静的隐形人。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所说: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其实孩子心心念念的,从来不是那件具体的东西,而是父母的理解与认可。

当他仰着小脸说“我想要”,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 “我希望你看见我”;

当他因为被拒绝而眼眶泛红时,他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安抚情绪的拥抱。

过日子讲究节俭没错,但对孩子的爱与理解,却不能有半分吝啬。

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说一句“我理解你”,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都不花钱,却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真正的富养,不是给孩子最贵的东西,而是让孩子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拥有美好。

来源:十点读书

一审:杜素英

二审:曾斯颖

三审:刘韵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育儿   节俭   骨子里   自卑   家教   课堂   父母   孩子   妈妈   世界   害怕   自我   心理学家   表姐   久而久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