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门洞开,朱棣踏过侄儿的血迹,登上皇位,三年杀戮终于结束,胜利的代价是整个朱家血流成河。
洪武三年,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分封诸子为王。
二十六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其余全部分封为王,每个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军队。
朱棣那年十岁,父亲把他封为燕王,镇守北平。
北平是什么地方?元大都的旧址,蒙古人的老巢,这里需要一个能打仗的王爷坐镇。
朱元璋亲自送朱棣到北平,父子两人站在城墙上,看着远方的草原。
"棣儿,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家,你要守住这里,不能让胡人再次南下。"
朱棣点头,十岁的孩子不懂政治,只懂得服从。
从那一刻起,朱棣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十几年的边关征战,把一个孩子锻造成了铁血将军。
洪武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朱棣第一次独自率军出征。目标:蒙古。
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朱棣的军队在草原上追击蒙古骑兵,追了三千里,最后在捕鱼儿海大败敌军。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很高兴,四儿子没有让他失望,可是朱元璋不知道,他培养出了一个比自己更狠的儿子。
朱棣在北方越来越强,手下的将领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极强。
洪武二十五年,一个消息传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
太子朱标病死了。
朱元璋哭得撕心裂肺,长子是他最疼爱的儿子,也是他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现在朱标死了,皇位传给谁?
按照能力,朱棣是最佳人选,军功显赫,威望极高,性格也最像朱元璋。
可是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朱标的次子,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
为什么?
因为朱棣太强了,强到让朱元璋害怕。
朱元璋担心,如果朱棣当皇帝,其他儿子会不服,到时候兄弟相残,朱家的江山就完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觉得朱棣太像自己,冷酷,狠辣,为了目标不择手段。
朱元璋希望下一代皇帝是个仁君,朱允炆正合适。
朱元璋做出了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病死。
临终前,他把朱允炆叫到床前。
"允炆,记住祖父的话,诸王都是你的长辈,要尊重他们。特别是你四叔,他功劳很大,不要为难他。"
朱允炆点头答应,可是朱元璋刚死,朱允炆就变了。
建文元年七月,新皇帝开始削藩。
这个决定是谁出的主意?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书生,从来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陛下,诸王手握重兵,威胁中央,必须削夺他们的兵权。"齐泰说得很坚决。
朱允炆被说服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削藩开始。
第一个目标:周王朱橚。罪名:谋反。证据:子虚乌有。
朱橚被抓到南京,废为庶人,消息传到北平,朱棣震怒。
建文元年八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全部被废,朱允炆的刀子越来越快。
九月,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每一个消息传到北平,朱棣的心就沉一分,朱棣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
建文元年十二月,朱允炆派人到北平,要带走朱棣的三个儿子。
理由:进京读书。
朱棣明白了,这是人质。
当天夜里,朱棣在王府后花园走了一夜,他在做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造反,意味着背叛父亲的遗愿,不造反,意味着等死。
黎明时分,朱棣停下脚步,他想起了父亲当年说过的话:"棣儿,你要守住这里。"
守住什么?守住北平,还是守住自己的命?
朱棣想明白了,父亲让他守住的,是朱家的江山。
如果朱允炆继续这样下去,朱家的江山迟早要完,那就只能由自己来拯救了。
建文四年正月,朱棣正式起兵。
口号:清君侧,靖国难。
战争开始了,叔侄相争,骨肉相残。
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
这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场大战,朱棣率领十万燕军,对阵朱允炆的三十万中央军。
数量差距悬殊,任何人都认为朱棣必败。
朱棣不这么想。
战前,他对将领们说:"我们人少,敌人人多,敌人觉得稳赢,我们知道必须死战,谁的士气更高?"
白沟河一战,燕军大胜,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锋,杀得中央军溃不成军。
建文二年冬,东昌。
这次轮到朱棣吃败仗了,中央军主将盛庸很能打,差点活捉了朱棣。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了父亲一命,这一仗,燕军损失惨重,朱棣差点放弃。
建文三年,朱棣改变策略,不再硬拼,而是快速突进,直取南京。
这个策略很冒险,燕军要绕过所有中央军的主力,长途奔袭一千多里,攻打南京。
朱棣赌了。
建文四年四月,燕军渡过长江,五月攻下镇江,六月兵临南京城下。
三年战争,终于到了最后时刻。
六月十三日凌晨,南京城内发生了叛乱,守城的将军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
朱棣率军冲进南京。
皇宫里一片混乱,朱允炆在宫中放火,准备自焚,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朱允炆失踪了,生死不明。
朱棣站在宫门前,看着熊熊大火,胜利了,可是代价呢?
三年战争,死了多少人?朱家的血脉损失了多少?
朱棣突然觉得很累。
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年号永乐。
永乐元年三月,朱棣开始整理宫中文件。
大火烧掉了很多东西,但朱元璋的私人文库保存完好。
朱棣亲自查看这些文件,他想了解父亲晚年的真实想法,翻到一份奏折,朱棣停住了。
这是洪武二十六年的一份密奏,内容是关于皇位继承问题的讨论。
奏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写的,里面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太子朱标死了,皇位应该传给谁?
对朱棣的评价是:"燕王英武类陛下,军功卓著,威望极高。若论能力,最适合继承大统。"
朱元璋在奏折上批复:"此事关系重大,暂缓议论。"
朱棣心中一动,父亲当时就在考虑这个问题?继续翻阅,朱棣发现了更多相关文件。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召见了几个心腹大臣,专门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朱元璋在谈话中说:"朱标死后,诸子中以朱棣最类朕。性格坚毅,手段果断。若论治国能力,当为首选。"
可是接下来,朱元璋又说了一段话:
"然朱棣性格过于刚烈,恐怕会重蹈朕之覆辙。朕一生杀戮太重,后世必有非议。若朱棣继位,只怕变本加厉。"
朱棣看到这里,手开始发抖,父亲原来是这样想的?
朱元璋继续说:"允炆性格温和,仁慈宽厚。若他继位,可以缓解朕留下的戾气,让天下百姓得到休息。"
"但允炆太过柔弱,恐怕压不住诸王。到时候兄弟相争,岂非朕之罪过?"
朱元璋最后的结论是:"此事两难,选朱棣,怕他太过强硬;选允炆,怕他镇不住局面;朕真是进退两难。"
朱棣放下文件,长长叹了一口气,原来父亲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局面,继续翻阅,朱棣找到了朱元璋生前最后一份关于皇位继承的文件。
这是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写的,距离朱元璋去世只有两个月。
文件是朱元璋的亲笔信,收信人是已经去世的马皇后。
朱元璋在信中写道:
"朕知道朱棣最像朕,能力也最强,如果传位给他,大明江山肯定能延续下去。"
"可是朕更怕朱棣会重复朕的错误,朕这一生杀人太多,朱棣的性格比朕还狠,如果他当皇帝,天下百姓还能安生吗?"
"允炆虽然能力不足,但心地善良,朕希望他能以仁政治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至于朱棣,朕会在遗诏中嘱咐允炆善待诸王,只要允炆不逼迫他们,应该不会出大问题。"
朱棣看完这封信,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原来父亲心中最中意的继承人是自己,原来父亲选择朱允炆,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原来父亲早就预料到兄弟相争的可能,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纠结。
朱棣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朱允炆已经死了,天下重新陷入了血腥和杀戮。
朱棣想起了这三年来的种种,多少人因为自己的野心而死?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破碎?
父亲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自己确实比父亲更狠,杀的人更多。
朱棣拿起那封信,走到窗前,夕阳西下,紫禁城一片安静。
"父皇,儿子对不起您。"朱棣对着夕阳说道。
"您想要的盛世仁政,儿子给不了,您最担心的兄弟相残,儿子还是做了。"
"您说得对,儿子确实不适合当皇帝,可是事到如今,儿子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朱棣把信收好,放进了自己的私人文库。
这封信,他要保存一辈子,用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父亲的良苦用心。
从那以后,朱棣确实变了,他开始努力学习做一个仁君。
编修《永乐大典》,发展经济,开拓疆域,郑和下西洋,朱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实现父亲的遗愿。
可是内心深处,朱棣始终无法原谅自己。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朱棣总会想起父亲的那封信,想起朱允炆的音容笑貌,想起那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胜利者的痛苦,往往比失败者更深。
朱棣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把明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可是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弥补对父亲的背叛。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死在征讨蒙古的路上。
临终前,他把那封信交给了太子朱高炽。
"记住你爷爷的话,要做仁君,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朱高炽接过信件,看到父亲眼中的痛苦和悔恨。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两难的决定。
朱元璋想要的仁政盛世,最终还是实现了,只是代价比他想象的更大。
朱棣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父亲的担心是对的。同时也用一生的时间,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
这或许就是权力的悲哀,当你得到想要的一切时,往往会发现,你失去的更多。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