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漂泊海外381年,经历了无数风雨,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2004年,他们带着珍贵的族谱,跨越千山万水,回到祖先的故土,完成了先辈们几百年的心愿。这段故事的背后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
田好谦,字明远,大约生于1609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家乡在河北省鸡泽县风正村。风正村原名叫“冯郑堡”,据说因为田氏先祖为人清廉正直,受到朝廷表彰,皇帝特意赐名“风正村”,意思是风气正派。
好谦家里不算富裕,但书香气挺浓,他爹田彦实是个教书先生,平时就教他多读书,将来能考个功名,光耀门楣。田好谦从小就挺聪明,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尤其喜欢历史,村里人都叫他“田秀才”,对他寄予厚望。
到了1637年,田好谦28岁那年,家里出了点事儿。邻村董庄有个叫董士元的人,偷了田家的东西。田好谦气不过,带着几个乡亲,拿着棍子就去找他算账。董士元见情况不对,爬墙跑了,田好谦追到墙边也没抓住他。
几年后,董士元参军打仗立了功,回来时混得不错。他想起当年的事,专门请田好谦吃饭。田好谦本来有点怀疑,怕有诈,但乡亲们劝他去。
他去了之后,董士元拉着他的手,说当年要不是他追得紧,自己也不会走上正路,还说田好谦是他的恩人。俩人从那以后关系好了起来,经常一块儿喝酒聊天。
后来,董士元被派去黄海的一个海岛上当官,负责防海盗和清兵。他觉得田好谦有文化,就拉他一起去,说岛上缺个能写会算的人。
田好谦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既能长见识,又能为国出力,就答应了。海岛上条件很苦,风大浪急,田好谦跟着军队干活,管文书、记战况,大家都挺信任他。
可谁也没想到,厄运来得那么快。有一天,海盗跟清兵联手偷袭,董士元带兵迎敌,追得太远,结果战船被炮火打沉了,董士元死了。
田好谦也在船上,掉进海里,抱着块木板在水里漂。他差点没撑住,幸好一艘朝鲜渔船路过,渔民把他救了上来,才捡回一条命。
到了朝鲜,田好谦人生地不熟,连话都不会说,只能沿街要饭。有一天,他饿得实在不行,晃到一所学校附近。学校有个工作人员看他不像普通乞丐,就过去问了几句。
田好谦在地上写下“我是中国人”,那人懂点汉字,觉得他挺可怜,就带他去学校当伙夫。田好谦一边干活,一边学朝鲜语,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有一次,学生们吃饭时抱怨作文题目太难,田好谦听见了,随手拿笔写了一篇文采不错的文章。学生们偷偷传着看,最后传到老师手里。
老师一看,觉得这人真有才,就推荐他当教员。田好谦教书很认真,学生成绩蹭蹭往上涨,他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
朝鲜国王听说了,召他进京面试,见他确实有本事,就封他当了通政大夫、龙骧卫副护军,还给了他房子和地,地位一下子高了。
田好谦在朝鲜安了家,娶了个从浙江义乌流落来的张氏女子,生了四儿三女,家族开始壮大。他一直教孩子读汉文,按中国规矩过日子,家里节日还祭拜祖先。
不过,年纪大了以后,田好谦特别想家,经常对着北方抹眼泪,最后眼都哭瞎了。儿孙们为了安慰他,在汉城西北建了个“风正村”,让他偶尔住住,缓解思乡的情绪。
去世前,他把儿孙叫到身边,说:“咱们的根在中国的风正村,等世道太平了,一定要回去认祖!”大约1679年,他带着遗憾去世了,活了70岁左右。
田好谦死后,他的后人没忘了他临终的嘱咐,一直想着回中国寻根。1660年代,康熙年间,他二儿子田会一跟着朝鲜使团来了中国,带着父亲的画像和家书到处找“风正村”和“鸡泽县”。他问遍了路人,终于引起了清朝官员的注意。
官员们觉得这事儿挺感人,就帮忙打听,最后联系上了鸡泽县的一个田氏举人。可惜那举人家里有事回老家了,田会一没见着人,只能把东西托给当地一个叫胡御枚的举人,让他转交给风正村的田氏族人,然后跟着使团回了朝鲜。
胡御枚把东西送到了风正村,田氏族人打开信一看,写着:“我是田好谦的儿子,想跟故乡的亲人相认。”大家特别激动,族长赶紧派人去京城找田会一,可惜使团已经走了,只留下了一本朝鲜田氏族谱。
族长对照两边的族谱,把田好谦在朝鲜的后人记了下来。从那以后,中韩两地的田氏靠写信联系,虽然没见过面,但亲情一直没断。
田好谦的后代田得雨后来当了全罗道兵马节度使,晚年病重时,叫来一个懂汉语的朋友,说:“把我这句话写进族谱:我是中国人,家在广平府风正村。”
他死后葬在汉城郊外,后来“三八线”划在那儿,墓碑上还有战争留下的痕迹。韩国人觉得他是大将军,墓不能随便动,说有他在边境守着,国家才能平安。
到了19世纪末,战乱多得不得了,中韩田氏的联系断了。不过,韩国田氏一直保持着中国习惯,族谱用汉字写,过年贴春联,吃杂粮饭,这些都没丢。
20世纪初,日本占了朝鲜,田氏族人日子不好过。风正村的田氏凑了点钱,派两个年轻人去朝鲜找亲戚,结果因为战乱没走成。
那时候,朝鲜田氏也写信到中国,说想回来,可中国这边也乱糟糟的。晚清有个秀才田金标回了封信,讲了中国的现状,但不知道朝鲜那边收没收到。之后,两边就彻底没消息了。
50年代,中韩关系不稳定,田氏家族的联系又断了。田文俊的父亲田明焕常跟他说:“咱们田家的根在中国!”田连平的爷爷也说:“咱们还有一支血脉在朝鲜三八线那儿,有机会一定要找回来!”
300多年,寻亲路上坎坷不断,但这份亲情一直没散,几代人努力,终于等到了结果。
2004年5月9日,韩国田氏的田文俊通过他在青岛的办事处,打通了风正村的电话,问那儿有没有田氏家族。接电话的是田连平,听到这消息特别激动,认真回答了田文俊的问题,两边又联系上了。
同年,田连平带着两个族人去了青岛,跟田文俊留下的工作人员见了面。两份族谱摆在一起时,大家都忍不住哭了。6月29日,田文俊带着田光铉等9个韩国田氏族人飞到风正村,正式认亲祭祖。
田连平他们很重视这次活动,专门去大槐树那儿学了流程,把仪式办得很隆重,用最高礼节欢迎韩国来的族人,完成了381年的认亲心愿。
认亲后,韩国田氏请中国田氏去韩国看看。田连平带了4份礼物过去,包括族谱、竖图和当年送回来的田好谦画像。
见面那天正好是田文俊父亲田明焕90岁生日,老爷子看着这些东西,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他的名字被写进了中国田氏竖图,跟风正村的族人排在一起,象征着家族兴旺。
2005年,田连平代表风正村去韩国祭拜田氏墓地,完成了祖先的遗愿。2012年,有报道说,田文俊认祖归宗后,给风正小学设了奖学金,捐了快8万块,还建了个图书室。韩国田氏办的三德物流奖学金也捐了66万,承诺10年每月5500元,奖励学习好的学生。
另外,他们还给县城的医院捐了30套医疗设备,想帮着改善医疗条件。风正小学的校长说,这事儿真挺感人,展现了中韩田氏的血脉情深。
韩国田氏的善举还没完。到2012年,他们一共捐了几百万给风正村,修学校、发奖学金、换医疗设备啥都干了。田文俊接受采访时说:“虽然隔着两国,但血浓于水,咱们是一家人。”
田连平也说:“祖先的心愿实现了,这份亲情得永远传下去。”两边的田氏族人来往多了起来,搞文化活动,拉近距离。风正村的人常去韩国祭拜田得雨的墓,韩国田氏也回村参加祭祖,血脉联系越来越紧。
381年的寻根路,田氏家族靠着坚持和信念,跨过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完成了祖先的嘱托。族谱上的汉字写着他们的根,祠堂前的祭拜说着亲情不变。现代科技让这梦想成了真,也让田氏家族的故事成了中韩民间交流的好例子。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