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不断,涨10倍!AI应用要直接起飞,风还能吹多久?(附股)

深信服净利润暴增1097%,不是季度环比,是同比。

昆仑万维利润飙升180%。

金山办公在营收稳健的基础上,净利润仍增长35%。

福昕软件营收大增48%。

这些公司大家可能之前没有关注,但是要知道这些都是AI应用行业的。

大家是否很怀疑,因为一直说AI应用都是概念先行,没有业绩,硬件才是真赚钱,怎么现在怎么开始有业绩了?

我翻了翻这些公司的业务细节,发现一个被市场忽略的事实:AI应用,已经悄悄完成了从“功能模块”到“收费产品”的转变

它们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智能插件”,而是变成了企业愿意为它单独付费的“效率”刚需。

一、AI应用可能有不一样的跨越

过去两年,几乎所有办公软件都在推AI功能,但大多是“买软件送AI”。

用户感知不强,厂商也难以衡量投入产出比。

但看看WPS AI的月活用户已突破千万,更重要的是,它的AI功能开始独立订阅。

企业客户为“智能文档生成”“会议纪要自动提炼”“数据趋势预测”等功能额外付费。

这不再是“提升体验”,而是“节省人力”,一家中型企业的行政团队,用WPS AI每周少写30份报告,省下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成本。

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也在智能PDF解决方案,在欧美市场被律所、投行、制药公司广泛采用。

AI自动提取合同条款、比对版本差异、生成合规摘要,这类高专业度、低容错率的场景,客户不仅愿意买单,还接受年费制订阅。

这说明什么?在部分垂直场景中,AI正在从“成本项”变成“利润”

二、垂直场景里的“小模型”,更赚钱?

我们总在讨论千亿参数、万亿训练数据的大模型,但那些“不起眼”的垂直小模型或许也很赚钱。

比如工业质检。

某AI公司给一家电池厂部署的缺陷识别系统,准确率97%,误判率低于0.5%。

这套系统不炫技,不支持对话,甚至没有UI界面,但它让工厂每天减少20万元的返工损失。

再比如车联网。

科大的智能座舱系统,支持23种语言交互,覆盖80多款车型。

AI在这里不是“加分项”,而是“入场券”。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不做通用智能,只解决具体问题

模型可以不大,但必须稳定、可解释、能嵌入现有流程。

这种“窄而深”的AI应用,反而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

三、AI应用的“盈利时刻”到了吗?

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可能是:AI应用的“盈利时刻”到了吗?

深信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42%,

金山办公净现比(经营现金流/净利润)稳定在1.3以上,

福昕软件海外回款周期缩短至45天。

这些指标,或许意味着AI应用方向有着明细的变化,毕竟这些都是先行指标。

其实就是现在能不能自己造血?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市场对AI产业的“祛魅”。

当技术进入应用期,谁能把AI变成可持续的生意,或者很重要

这部分接下来是三季报披露完之后,小猎豹会做一个统计,到时候来单独来分享。

写在最后

过去几年,AI硬件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也走了一大批强势的公司。

而AI应用这几年“技术叙事”走向“商业现实”逻辑不是很明显,所以明显走得不如AI硬件

但现在,或许不一样了

有时候,一张利润表,或许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利好   多久   智能   模型   净利润   公司   金山   现金流   硬件   市场   软件   逻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