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号,中国第一支赴非洲的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完成在肯尼亚的阶段性考古任务,顺利回国。考古期间,队员们与肯尼亚同行深入东非大裂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攻坚克难,全力探寻现代人起源的关键线索。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奔赴现场,随队记录中国考古人跨越山海,在东非考古的足迹与坚守。
2025年11月18日15:10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播出
11月17号下午1:30,记者在郑州火车站接到了从肯尼亚归来的中国-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队,中方现场负责人赵清坡兴奋地告诉记者:“2025年发掘的是博戈里亚湖遗址第10地点,发现了1500多件石制品和700多件动物化石。”

记者在郑州火车站迎接考古队回国
中间三位从左至右分别为:娄文台、彭胜蓝、赵清坡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1日0:50,四名中方考古队员赵清坡、顾雪军、娄文台与彭胜蓝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出发前往肯尼亚,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随队前往非洲采访。“国内的遗址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去非洲做考古?”飞机上,记者们迫不及待问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赵清坡耐心地回答:“对考古人来说,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东非——人类起源地。欧美的一些学者,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到非洲工作了,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有绝对的话语权。我们手里没有这些东西,只能吃剩饭。现在咱们国家已经有实力,派出我们‘走出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去研究这些一手材料,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野外调查探寻现代人起源
2014年,河南省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组建了第一支走进非洲的旧石器联合考古队,这次是考古队第五次赴肯尼亚工作,他们的使命是探寻现代人起源。
现代人起源和人类起源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人类起源是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现代人起源是人类起源的子集,仅聚焦与当今人类体质、行为一致的智人的诞生与扩散。赵清坡说,石器是研究现代人起源的重要依据,他们之前的几轮阶段性联合考古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2017 年和2018年我们发掘的是肯尼亚的吉门基石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000多件。2019年和2023年发掘的是博戈里亚湖遗址的第1、第2和第3地点,共出土石器4000 多件,其中勒瓦娄哇技术在第3地点占据绝对优势,这一成果也入选了‘2023 年国外考古新发现’,这对于研究勒瓦娄哇技术的起源以及现代人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3 年国外考古新发现”证书
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肯尼亚时间9月21日清晨6:50,考古队员到达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不过,从内罗毕到中方考古队的驻地,还需要10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工作的区域在巴林戈郡,在课本中学过的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中。”赵队长说。
巴林戈郡的路很窄,窄到只有双向两车道,路上还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雨水冲刷后的路面更加湿滑,车轮在泥浆中打转。晚上8点左右,中方考古队一行终于到达了驻地。

雨后泥泞的道路
清晨,迎着日出,考古队员前往博戈里亚湖第10地点的考古发掘现场。现场参与联合考古的人员共三十名,由中方队员、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队员、大学生和当地工人组成。

中肯旧石器联合考古队2025年合影
“第三层出了一个东西,燧石的,这有可能就是细石器的地层。”赵清坡的声音打破了探方的宁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块刚刚露出一角的石器上。赵清坡说,没想到在第三层里边出了石器,如果后续能再出几件的话,基本上判定第三层就是出细石器的地层了。四位中方队员对石器进行拍照、信息登记后,才小心翼翼地把石器提取出来。
考古发掘现场拍照记录 左一顾雪军 右一娄文台
不要以为考古现场只有手铲与刷子发出的单调沙沙声,在这里,还有欢快的节奏,即兴的舞蹈,它们为枯燥的考古工作注入了鲜活色彩。在考古工地,肯方队员边放着音乐边工作,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舞蹈。

肯方队员伴着音乐舞蹈
这片土地的孩子们也有着同样的淳朴与好奇。工地上不知何时冒出了几位“小不点”学员,正捧着书本念念有词。有时,他们还会化身“编外考古队员”,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娄文台身后,有模有样地搜寻石器。每找到一块“宝贝”,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递到娄文台面前求证。

当地小朋友帮中方队员找石器
在融洽相处中,友谊早已跨越国界。发掘工作结束后,当地工人Sheila热情地邀请中方队员前往她家——一座由铁皮搭建而成的“两室一厅”。好客的她从鸡圈里精心挑选了一只健壮的公鸡,作为礼物送给中方队员。礼轻情意重,中方队员也回赠了Sheila文具和生活用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肯双方不仅交换着礼物,更交流着彼此的文化与温情。

Sheila送彭胜蓝一只大公鸡

娄文台教肯方队员写中文名字
现场发掘只是考古这座冰山露出海面的尖顶,而水下支撑整个存在的,是庞大而不可或缺的野外调查工作。在肯尼亚,几乎每两天,考古队员就会进行一次野外调查,徒步穿越那些荆棘丛生、充满未知的稀树草原。大家行走其间,劈刺开路,闪转腾挪,却仍然难逃鞋子被刺穿的命运。

娄文台的鞋子被金合欢树的长刺刺穿

浑身是刺的金合欢树
为防止迷路和实时记录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和信息,每次野外调查,中方队员都会随身携带一部手持高精度定位仪。不过,设备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让当地人作为“向导”,Julius就是最佳人选。“因为他是当地人,他知道前面是人家种的地,都圈起来了,我们穿不过去,但从地图上我们看不出来是地,所以必须让当地人做向导。”赵清坡说。

赵清坡和Julius在野外调查中发现石器
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和次数的增加,记者又产生一个疑问:如此高频的野外调查,究竟意义何在?赵清坡解释说:“因为我们现有的遗址可能三年、五年,也可能十年就挖完了。我们需要再储备一些遗址点,哪怕我本人做不了,再年轻点的人将来也可以继续合作、继续发掘。”
对于未来的构想,肯方负责人Ndiema 的宏伟蓝图,与赵清坡的愿景形成了清晰的对望。“Yes,we know what is in Bogoria already. We want to see also how it compares with others,and in so doing we deepen our knowledge about this area. So we are looking for other sites to deepen our cooperation,and also decrease the knowledge gap.(是的,我们已经了解博戈里亚有什么了,我们希望通过与其他遗址的横向对比,深化对这片区域的认知,所以我们正在寻找其他遗址来加深我们的合作,以填补我们的知识空白。)”

Ndiema (左一)在野外调查
白天的野外调查结束后,中方考古队员回到驻地还要上“晚自习”——对石器进行统计整理。这个过程是让石器开口说话、重现生机的漫长序章。

中方队员上“晚自习”
室内整理就像工厂的“流水线”。顾雪军与彭胜蓝拿着游标卡尺与电子秤,为几千件石器进行一场“体检”,为他们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而赵清坡操作着面前那台“特殊相机”,为石器拍摄大景深照片。娄文台则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为典型石器构建精确的数字化身。

娄文台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
中方队员娴熟高超的发掘技术、拉网式的野外调查以及细致严谨的统计整理,给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队员Sylvia留下了深刻印象:“You bring the technology.You bring new experiences from how you work in China. Coming up with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 got me thinking and being like, it can be really useful.And so I think it's really great that we are able to work together.Because it's only that way that to preserve and conserve our own heritage。(你们带来了先进技术,也带来了在中国积累的工作经验,你们针对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让我深受启发——这些经验确实极具价值。我认为我们能一起工作真的太好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妥善保存与精心守护。)”

肯方队员到中方队员驻地参观学习 右三为Sylvia
在肯尼亚考古的每一天都忙碌且充实,转眼间来到了十月一日,中国的国庆节。一大早,赵清坡的手机传出熟悉的旋律,他五岁的儿子正通过越洋视频,为他演唱准备了很久的国歌。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与四名中方队员视频通话
晨光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考古队驻地徐徐升起。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女士给考古队打来了视频电话,对考古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河南省的考古队是中国第一支走进非洲进行旧石器考古的考古队,填补了中非进行旧石器联合考古的空白,开辟了双方人文合作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中国与肯尼亚、中国与非洲人文交流的内涵,增进中肯的民意基础,增进中非的民心相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在内罗毕接受记者采访
此刻,作为记者的我们很感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又一个赵清坡式的筚路蓝缕,正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的百年风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更怀揣着探知人类文明的梦想,中国考古人坚定地“走出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深有感触:“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考古大国,你要是只知自己不知其他,那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很小的,所以从2012年以来,大力的推崇考古走出去,比如说在埃及、在丝绸之路沿线都开展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选择了东非,这个普遍认为人类起源地的地方做工作,就改变了在国际上对人类起源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局面,所以意义非常的重大。”

中方考古队员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摄制组在肯尼亚为祖国庆生
肯尼亚的平顶合欢树随风摇曳,它巨大的树冠为人们撑开一片片荫凉。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否也曾在这样的树荫下驻足?他们以石为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人类文明的篇章。现在的我们来到这里,回应“我们从哪里来”的古老呼唤,去解读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来源 | 大象新闻
主编 | 彭丹
编辑 | 王婷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