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问我借3万,我只给1万,8年了还没还我,我咋觉得还赚了2万?

最近,看到在贴吧上看到一个网友吐槽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毕业出来那会,我有个大学哥们说他想创业找我借3万块钱,我当时手头也没钱,就只给了他1万。到现在都过去8年了,他还没创出点东西来,我那1万块估计也是打水漂了。不过你猜怎么着,我最近反复琢磨这事,还觉得我当初没拿3万借他,现在跟赚了2万回来一样哈哈哈。”

听着网友带着自我调侃的分享,评论区很多人说他是冤大头。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产生“赚了”的感觉很正常。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心理账户”的概念。

也即我们每个人心里有多个不同的“账户”,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放入这些账户中,而不是统一看待。

所以,案例中,大学时的哥们向网友开口借3万的时候,不管其是否打算借、抑或是是否真的借出了3万,

他的大脑已经把这3万块钱划入了一个 “高风险借款/潜在损失”账户。

在网友的心理账本上,这3万其实已经不再是稳妥的资产了而是大概率会失去的一笔钱了。

最终在这件事上,网友只借出了1万,相当于他从“潜在损失账户”里只支出了1万,而成功守住了另外2万

等到多年后他发现那1万块确定是回不来了,他没借出的那2万,也从“高风险”状态重新变回了“安全资产”。

网友看似反常识的“赚了2万”的感觉,其实是通过事实证明其成功规避了2万元额外损失所带来的强烈正向情绪。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造成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感,一般是远大于得到等量东西所带来的快乐感的。

但对心理状态健康的人来说,你的大脑会千方百计地帮你减轻“损失1万元”本该产生的痛苦。

所以,在面对大学同学欠钱不还的情况,网友下意识的没将借钱归因成自己识人不清的问题,

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幸好我只借了1万,这跟借出去3万拿不回来比实在是显得太明智了。”

在这样的想法中,他依然是一个及时止损的幸运儿,而不是一个被人欠钱不还的倒霉蛋

可别小看了这种心态,面对问题能这样去思考和解读能极大地保护个人的情绪与尊严,

就像网友不再去纠结于“失去的1万”,而是庆幸于“保住的2万”。

这个负面的事件也就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给其带来情绪上的苦恼与伤害,他也就能够继续积极地面对他以后的人生。

当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第一反应自然是想象其他可能出现的后果,

而你去想象那个更坏的后果,你就能在后续的判定中为自己收获正面的情绪

而一再去想象那个更好的后果,只会让你一味地沉浸在后悔的悲观情绪里,直至拖垮你在未来的行动力。

好比在炎热的沙漠中,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只会想,“只剩下一半的水了该怎么办”?

乐观的人会想,“还好我还有半杯水”,不同心境产生后续影响显然不同,乐观的人可能凭借这半杯水支撑更久。

做乐观的那个人,从痛苦中找到值得庆幸的意义,你将会拥有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化痛苦为动力。

-The End -

作者-阿然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文   同学   网友   账户   情绪   损失   痛苦   心理   乐观   后果   块钱   理查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