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曾遭大规模破坏,是不是当年蒙古大军干的?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头看历史,当年蒙古人灭西夏,屠城杀戮,毁天毁地,而没有荡平西夏王陵,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存世,实乃万幸!

西夏陵遗址

贺兰山下,9座高大的夯土陵台像是沉默的巨人,在苍茫的风沙中矗立,方圆近四十平方公里的洪积扇戈壁上,还分布着271座陪葬墓,站在高处,双目所见,唯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然而,你能想象西夏陵千年前是什么样的风貌吗?

专家根据史料和残存文物,用AI复原西夏陵,你一定会更加惊叹:这是多么的恢弘壮丽!

AI复原西夏陵3号陵

原来的西夏陵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不是千年风雨侵蚀的缘故?事实告诉我们,并不仅仅如此,西夏陵曾经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正式对这片区域开展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发现,陵区内的地面,除了陵塔的夯土及陪葬墓的垒土外,其余建筑都被严重摧毁。在整个陵区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碑石不说,就连残碎的碑石上的关键性文字都被人刻意地毁掉了。

没有文字信息,导致无法确认9座帝王陵塔下面分别对应埋葬的是哪位西夏皇帝。

幸运的是,考古人员在7号陵的碑亭附近找到了不少的碑石碎片,上面刻有西夏文字。经过拼合复原,破译出上面的文字是:“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由此确认7号陵是西夏的第五位皇帝仁孝皇帝。

西夏陵出土的碑石残片

直至今天,除了7号陵外,其他8座帝王陵墓的主人包括3号陵埋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都是推测的,并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

考古发现,9座帝陵及所有陪葬墓的墓室均被掘穿过。在目前已经试发掘的几座帝陵和陪葬墓里,几乎所有的陪葬品都被盗洗一空。现在博物馆里展出的西夏陵文物绝大部分都是残件或碎片复制品。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有人可能有疑问:为什么西夏陵出土的国宝级的文物“鎏金铜牛”是完整的?

鎏金铜牛出土于西夏陵177号陪葬墓,它位于墓室甬道内,由于被崩塌的深层淤土所覆盖,所以能够幸存下来。据说,当年考古队发掘到墓室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一位考古人员气得往墙壁上踹了一脚,意外发现淤土中露出的铜牛角,因此有“天价一脚”的戏剧性说法。

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

西夏陵地下墓藏几乎都被洗劫,这是盗墓贼所为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西夏陵群200多座陵墓,几乎每座陵墓的陵台前,都有一个大土坑,这些土坑都是盗洞,说得准确一点,是“大揭盖”式的土石方挖掘工程。每个坑的直径,小的有几米,大的有二十多米,而且有的要深挖二十多米才能到达墓室,这样的工程量绝不可能是少数盗墓贼所能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掘墓行为。

西夏陵陵塔前的盗坑

西夏陵有个特点:墓室并不在陵台或陵塔的正下方,而是在其前方,也就是盗坑的下方,前边所谓的“大揭盖”,就是对着墓室及甬道直接挖下去的。这说明掘墓者们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进行的。可以想象,如果200多座陵墓同时开挖,那得是千军万马刨土掘坑的场面;如果是少数盗墓贼那得干到猴年马月!

其次,掘墓者不仅带走了随葬品,而且还留下报复性的泄愤痕迹。前面曾经提到,地面上的碑石等带有文字的东西都被毁掉。而地下墓室里也被损坏得一塌糊涂。最诡异的是,6号陵地宫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残片上,竟留有刀斧劈砍的痕迹——这绝非自然风化或盗墓所致,而是一场有组织的文化灭绝。

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残片

这个带有复仇性质的大规模掘墓者究竟是谁?从动机上分析,最大的“嫌疑犯”乃是当年灭亡西夏的蒙古大军!

1227年,蒙古铁骑攻打西夏都城中兴府(今银川),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开城投降。然而,投降并没有换来苟活,李睍及其所有西夏皇族统统被杀掉,西夏百姓也被大肆屠戮,仅剩的党项人被强制迁徙至中原各地,逐渐融入蒙古、汉、藏等民族,最后党项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蒙古灭西夏图

西夏王朝覆灭,不仅是政权的终结,更是一场针对文明的系统性绞杀。蒙古军队焚毁宫殿、寺庙,捣毁经书典籍,甚至将西夏文字刻写的碑文砸碎掩埋。后来蒙古人建立元朝,曾经修了《辽史》《金史》,就是不修《西夏史》,这种文化湮灭政策似乎是一脉相承,这也导致后世对西夏的认知几乎空白,明代诗人朱秩炅只能望着贺兰山下的土冢感叹:“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时王与侯”。

从当时蒙古人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能放过对西夏陵的报复性破坏吗?

那么,蒙古为何对西夏恨之入骨?

有观点认为:西夏的“反复无常”激怒蒙古。西夏在蒙古与金朝的夹缝中多次叛盟:1209年向金称臣求援,1217年又联合金国反蒙,甚至暗中援助南宋抗蒙,1223年,西夏神宗传位给献宗李德旺,后者试图联合金朝与漠北部落抗蒙。这种“墙头草”策略让蒙古认定其“不可驯服”。

西夏的“反复无常”,或许是导致蒙古出征的初衷,但远未达到“灭国亡种”的仇恨值。事实上,蒙古人最初并未想彻底消灭西夏文明。有史为证:蒙古大军最先攻陷的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的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黑水城,他们并没有销毁西夏的典籍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尤其是西北地区成了外国强盗盗掘我国文化遗产的乐园。黑水城也被洋人们多次光顾,其中,盗掘这里文物最多的是俄国人科兹洛夫。1908年,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盗走文物整整10大箱;1909年,他又盗走文物多达40驮。在这些文物中,大部分是西夏文献。

黑水城遗址

历史的转折点乃是“成吉思汗之死”!

1227年,成吉思汗在围攻中兴府时突然去世,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强调彻底消灭西夏皇族及军民。《蒙古秘史》记载,他下令“将唐兀惕(蒙古语对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称谓)百姓从父母直到子孙的子孙消灭干净”,并将西夏国王、贵族作为祭品献祭,显然这已经是与党项人不共戴天之仇。

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

正史记载极简,《元史·太祖本纪》:“(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仅提及“不豫”(生病),随后去世。《蒙古秘史》(蒙古早期官方史书)记载稍详: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期间,一次狩猎时因坐骑受惊坠马,导致“身体不适”,随后病情加重,最终在西夏投降前夕去世。

成吉思汗像

野史的说法较多,有中箭说、刺杀说、下毒说、雷劈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是:西夏投降时,献西夏王妃给成吉思汗,王妃因国仇家恨,趁成吉思汗临幸时,一口将他下体的“命根子”咬掉,导致他伤重而死。

正史语焉不详,野史虽然足够“野”,但却能恰当地诠释蒙古人为何暴怒:无往而不胜的“一代天骄”如此死去,岂不是奇耻大辱!

话题再回到西夏陵:面对西夏陵的残垣断壁,后世不禁追问:蒙古为何不将其夷为平地?

其一,陵塔建造的非常坚固,毁之不易。

目前西夏陵主要遗存是陵塔,它是以黄土混合砾石分层夯筑,夯土中掺入白石灰增强黏合性,通过反复捶打形成致密结构,硬度极高。经检测,三号陵陵塔的夯土密实度接近现代混凝土。正因为如此,这些陵塔才能屹立千年而不倒。在古代靠人工摧毁,其难度可想而知。且西夏陵群占地近40平方公里,彻底摧毁需数万人力,远超蒙古军队的后勤能力。

其二,陵塔的外层建筑及地面上的文化表征建筑物已经销毁,只剩下夯土堆和残余土墙,当时的蒙古人可能会认为已经没有实质意义。

其三,从政治博弈的考量,蒙古需要保留西夏陵作为“征服象征”,用以威慑西域诸国。元朝建立后,西夏故地被划入甘肃行省,陵区成为“前朝遗迹”而非“敌国象征”,客观上减少了人为破坏。

不管怎样,西夏陵没有被荡平,实乃万幸!

西夏陵遗址

夯土不倒,文明永生!

今日的西夏陵,虽仅存九座“金字塔”形夯土堆,却以残缺之美诉说着文明的韧性。2025年申遗成功,不仅因其考古价值,更因它证明:即便遭遇最残酷的文明绞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信仰仍能在黄土中生生不息。正如法国学者罗曼所言:“这些陵墓是丝绸之路上最悲壮的丰碑,提醒我们文明从不在征服中永生,而在传承中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历史   蒙古   西夏   大军   当年   成吉思汗   夯土   墓室   碑石   水城   蒙古人   文物   陵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