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期中考试,儿子四年级,全市统考,那次很多同学语文考得一塌糊涂,甚至好多七十几分,正常四年级语文大部分都90+,我的儿子语文相比于其他科目稍稍弱了点,那次却出乎意料考了全班第一。我问儿子,这次语文很难吗?儿子说:“老师已经把试卷讲了,有个阅读理解,许多同学都错了,我做对了。”我又问他:“那你怎么会的?”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那种题型老师上课都讲过的,所以他记住了。那么同样是在同一个班级上课,怎么好多同学不会呢?这个就要提到课堂效率问题了。
“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学习不用心。”“课后补了那么多课,成绩还是上不去。”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学习吃力的根源,并非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而是课堂效率的缺失——那些看似端坐课堂的四十分钟里,宝贵的学习时间正在悄悄流失,后续再怎么“加班加点”也难以弥补。
课堂效率不高的孩子,往往有着相似的表现。有的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老师讲课时眼神涣散,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思绪早已飘到了课间游戏或放学路上的零食;有的是“被动接收无思考”,看似在记笔记,却只是机械式地抄写老师的板书,老师抛出的问题从未主动回应,还有的是“跟不上节奏的迷茫者”,前半节课没听懂的知识点没及时问,后半节课就彻底陷入混乱,只能在座位上假装听懂,这些看似细微的状态,累积起来便是巨大的学习差距。
为何课堂效率会成为学习成绩的“分水岭”?因为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主阵地”,老师的讲解绝非简单的内容复述,而是对知识点的拆解、逻辑的梳理和重点的提炼。比如数学老师推导公式时的“易错提醒”,语文老师分析课文时的“情感切入点”,这些课堂上的“即时点拨”,比孩子课后自己啃书效率高十倍。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小组协作等环节,能帮助孩子快速发现自身漏洞,而独自刷题时很难获得这样的即时反馈。就像搭建积木,老师在课堂上会示范“如何找准衔接点”,效率低的孩子却只顾着捡积木,等课后再想搭,早已忘了核心方法。
学习就像跑马拉松,课堂效率就是“配速”——前期节奏稳、抓得住重点,后续才能轻松发力。与其让孩子在课后熬夜刷题、奔波补课,不如先帮他守住课堂这四十分钟的“黄金时间”。当孩子学会在课堂上专注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自然会从“吃力追赶”变成“从容前行”。
这些经验我也是从家里两个孩子身上悟出来的,下期我会分享一些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下期见……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