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不少美国消费者准备去星巴克领节日促销的“红杯”,却在店门口撞见了罢工的咖啡师。
这场罢工波及25座城市,是四年前StarbucksWorkersUnited成立以来,星巴克在美国遭遇的第三次大规模停工。
这场景挺讽刺,一边是星巴克忙着喊“回归咖啡馆本真”,用陶瓷杯、手写留言拉近距离;一边是自家员工举着牌子抗议,控诉这些“温情操作”反而加重了工作量。
星巴克对此的回应挺淡定,说全美一万多家直营门店里,参与罢工的还不到1%,绝大多数不受影响。

本来想夸夸这个危机公关的心态,后来发现有点自欺欺人。
红杯日是星巴克的关键销售节点,这会儿闹罢工,等于把劳资矛盾直接摆到了消费者面前,想不引人注意都难。
星巴克搞“回归初心”这套,得从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说起。
这位大佬之前成功带火过Chipotle和TacoBell,去年一上任就给星巴克股价带来了不小的提升。
他推出的“BacktoStarbucks”策略,听起来确实诱人:禁止非顾客用洗手间、规范员工着装,把座位摆得更舒服,再加上陶瓷杯、手写留言这些细节,想把顾客重新拉回店里。

公司还放话,要投超5亿美元改善门店人员配置和培训。
这些举措初衷是好的,也确实让全球同店销售有了点起色,近两年来首次增长。
但美国本土市场还是没动静,更尴尬的是,这些“初心”没暖到员工心里。
咖啡师们说,恢复陶瓷杯意味着要多花时间清洗,手写留言又得额外费精力,本来就紧张的工作量直接翻倍。
一边是公司喊着“回归”,一边是员工扛着额外压力,这种回归更像一场不考虑执行者感受的表演。
如此看来,员工用罢工表达不满,也不是不能理解。
星巴克最近动作不少,关了几百家门店,裁了几千个岗位,还把中国业务60%的股份卖了出去。

这些收缩动作看得出来公司在为复苏蓄力,但把压力都转嫁给一线员工,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员工是直接面对顾客的人,他们的状态好不好,顾客一进门就能感受到。
这场劳资拉锯战已经持续好几年了,目前美国只有约5%的星巴克直营门店完成了工会化,但过去一年又新增了约100家。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员工想通过工会为自己争取权益,尼科尔去年9月上任后,双方的对话就陷了停滞。

今年1月请了调解员来帮忙,可问题还是没解决,几百项不公平劳动指控没人管,薪资问题更是谈不拢。
工会说,星巴克给的合同草案里,第一年不加薪,之后每年只涨2%,这点钱连通胀和医疗成本都覆盖不了,今年4月,咖啡师们大比票把这份合同否决了。
星巴克则反过来指责工会阻碍谈判,说工会提的薪资要求会严重影响门店运营和顾客体验。
搞不清双方是真的谈不拢,还是都在硬扛。
毫无疑问,这种僵局对谁都没好处。
门店运营时不时被罢工打乱,顾客体验受影响,品牌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根据BrandFinance的数据,星巴克今年的品牌排名跌到了第45位,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体验经济》作者乔・派恩都觉得意外,说尼科尔想推动全面改革,却没搞定自家员工,这有点说不过去,要推动转型,首先得让自己人站到你这边。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斯蒂芬・迈耶说得更直接,顾客满意来自员工满意,这不是靠自上而下的命令就能实现的。
现在,美国超过80名民主党议员都给尼科尔发了信,指责星巴克“打压工会”,敦促公司好好和工会谈判。

更何况,连锁服务行业的工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员工对“话语权”“薪酬公平”看得很重,星巴克要是还抱着老思路,恐怕很难走通。
看看同行,美国的IntelligentsiaCoffee就做得不错,和工会商量着搞了弹性薪资,基础工资加绩效奖金,还跟着通胀调整,员工满意度高,顾客复购率也涨了不少。
尼科尔之前待过的Chipotle,遇到劳资纠纷后成立了员工代表委员会,半年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星巴克的复苏计划方向没大错,但忽略了员工这个核心。
回归初心不该只做给顾客看,也得让员工感受到尊重。

如果能坐下来和工会好好谈,把薪资、人员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员工干活有劲头,顾客也能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品牌声誉自然会回来。
要是一直陷在劳资拉锯里,再好的复苏计划,怕是也难落地。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