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灸疗法是指将艾条段或艾绒置于特制的熏灸器内点燃,以其艾烟熏灸患处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以烟为主 以热为辅治疾病
熏灸疗法以熏灸器为载体,利用艾绒燃烧形成的药力和热力作用于病患处,具有操作简便、患者易接受等特点。该法是灸法的一种,其作用特点是“以烟为主,以热为辅”,临床常用于治疗甲沟炎、指(趾)头炎、痈疽疔疖、创面感染、癣症、带状疱疹、糖尿病足、褥疮、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肿瘤治疗相关性皮炎等疾病,尤擅长治疗病原体感染性皮肤疾病。
熏灸法具有拔毒泄热、化腐生肌、温阳和血、通络止痛、收湿敛疮、保湿滋润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熏灸法具有抑杀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调节免疫因子,抗自由基抗氧化,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疼痛等作用。此外,由于艾燃烧生成物附着于创面之上,一定程度达到皮肤黏膜屏障的效果。
熏灸法源远流长,早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烟熏法治病的记载。中医学典籍之作《黄帝内经》提出将艾作为灸材。晋隋唐时期,熏灸材以艾为主,并将药物与艾相结合,采用艾烟熏灸法治疗中风身痛、咳嗽及疫病,艾烟还可以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熏灸法主要用于痔疮、便秘、疮疥的治疗,艾烟不仅可治疗眼科疾病,还可以治疗头疮和臁疮。明清时期,熏灸法的适应症进一步扩大,除了广泛应用于各种疮疡的治疗,还可用于头痛、牙痛以及某些皮肤疾病,艾烟还可以用于治疗喘证。
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代的熏灸器具大多为简便易得、价格低廉的器皿,如秦汉时期以土坑为熏灸器具,晋隋唐时期采用瓦甑、泥罂、陶罐及苇管、竹筒、荻管等植物根茎,宋金元时期,罂缸、便桶和阴阳瓦也被作为熏灸器具。
发明熏灸器 熏灸疗法现代化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德宜受古代文献的启发,发明炉式熏灸器,率先将熏灸技术应用于现代针灸临床,治疗外科浅表感染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形成了独到经验。
熏灸使用的炉式熏灸器以其外形类似微型煤炉而命名。其材质多用金属制成,上部有炉盖及管道出烟口,下部为带风门的炉体,炉体内部有漏网。出烟管道下粗上细,炉体的风门能随意开关,可以控制罐内燃烧物燃烧的速度和温度。使用时,将炉盖打开,艾条折成数段置入炉内点燃,加盖燃烧后取其烟,将出烟管道上端对准病灶或穴位处,距离施灸部位5厘米左右,依据患者情况决定施灸时间。
熏灸操作流程一般包括消毒、清创、熏灸等,对于非开放性皮损,宜先刺血后熏灸。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安徽中医药大学灸法研究团队传承和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先后承担了“973”计划、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安徽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开展了熏灸治疗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系统性研究工作,在熏灸疗法的古籍文献整理、适宜病种优选、操作规范制定、熏灸器具研发、作用机制阐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针灸专刊 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 周美启)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