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贴出“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能够接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这几年不少人手里都有钱了,想出来看看外边的世界,尤其是去其他国家,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可谁能想到,在德国、英国、韩国这些热门旅游地,专门给中国游客看的中文标语让大家不能接受。

然而,这些标题都写了什么?

骤然拉紧的“文化弦”

德国产品在中国有极高的声誉,比如大家熟知的德国汽车、钟表以及全球知名的啤酒节等,让这个国家成为中国出境游热潮中的“香饽饽”,然而,伴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便开始有不同的声音传来。

柏林博物馆门口、慕尼黑商业街或者法兰克福机场,用中文写的“请勿喧哗”“禁止触摸展品”等标语出现在显眼处,甚至字体还比周围德文、英文的大很多。

起初,不少游客觉得有点意思,“德国人真严谨,字体都做得这么专业。”但很快,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为什么只有中文指令被着重放大,为什么没有其他语言标语像这样单独强调,似乎这一切“目标明确”。

一部分游客解释说,这些标语大概率是出于实用目的,方便中国游客快速了解规则,毕竟,语言的障碍在出境游过程中往往是最大的挑战,而且,中国游客群体庞大,德方选择中文沟通,是经济效益的一种体现。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贴着中文标牌的“特殊待遇”起初令人错愕,后来逐渐升温为一种被质疑甚至是歧视的感受。

不少中国游客反馈,德国商场和景区的这种“单拎现象”,无形中强化了“中国人与规则挂钩”的印象,这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失败。

如果说德国对中国游客“提醒”的方式是低情绪的,更多局限在规矩内容上的话,英国的“中文标语”显然火力全开了。毕竟,这个有着“绅士文化”标签的国家,却在“情绪表达”方面显得格外直白。

英国的“后至者”

在伦敦的一架商店,有中国游客看到货架上用中英文双语写着“不得触摸商品”,但中文版本用了鲜明的红色字体,而英文则是规规矩矩的黑白排版。

同样的“请排队”内容,英文使用了礼貌表达,而中文版本居然直接翻译成“请勿随意插队”,语气显得生硬许多。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有些商家的中文标语完全脱离“提醒”的范畴,转而指向更加极端的标签性排斥,例如,“不得讲价,本店顾客以欧美人士为主”等牌子惊现伦敦街头,彻底将文化差异演变成一种冲突的催化器。

英国商家的这种“升级”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剧矛盾。一些中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控诉:“我明明秩序井然地排队,却还是会因为这种标语自动进入‘被审视’状态,这到底对不对得起我的签证费用?”甚至有网友发起话题讨论,呼吁对不尊重中国游客的商家进行网络抵制。

英国商家很会赚钱,却也似乎忘了,“标签思维”不是万能钥匙,对于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的游客来说,这样的冲突只会让人感觉这个地方“不值得再来第二次”。

韩国的“直言不讳”

与德国的隐晦和英国的双面相比,韩国倒是做得非常“痛快”:很多商家根本不遮掩自己的排斥态度,明洞的部分餐馆甚至公然挂起了“中国人禁止入内”的牌子,而济州岛个别景区的牌子更是惹怒了中国游客,上面写“禁止随地大小便”。

对于这些标语,商家给出的理由逻辑似乎是“不得不为”,他们认为部分中国游客曾出现过不文明行为,比如随地吐痰或者不按规则排队,这种现象影响了商铺和景区的整体秩序,因此才选择使用更加“强硬”的方式予以提醒。

但问题是,所有国家的游客或多或少可能存在不雅行为,为什么单单将“劣迹”与中国游客直接绑定,如果文化差别可以用于解释某些现象,为何没有足够的努力去用另一种文化角度来解释和接纳这些行为。

更重要的是,这种“偏见直指门面”的态度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中国游客对韩国及其旅游经济的信任度。

数据显示,近年来,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在购物上的人均消费金额已大幅下降,这显然不是韩国旅游业愿意看到的。

说到底,这些“粗暴中文标语”的出现,暴露的不只是游客层面的矛盾,还折射出接待国与游客之间深层次的观念冲突和沟通问题。

中外游客文化习惯和商业诉求不同,有这些问题并不意外,但解决方式而非制造歧视,才是文明旅行的根本。

未来无论是德国、英国还是韩国,当文字上的屏障不再以偏见状态存在时,跨越文化的旅行才能迎来新的转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3

标签:旅游   英国   德国   标语   中文   中国游客   韩国   游客   商家   文化   英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