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买阿拉斯加:一平方公里4美元,金矿油田军港全都有

阿拉斯加,这片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的广袤土地,面积达惊人的171.7万平方公里,是美国最大的州。

它西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东接加拿大,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壮丽的冰川、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沉睡地下的矿产宝藏。

然而,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片冰封之地却成了沙皇俄国急于脱手的沉重负担。

一、沙皇的“冰封金矿”:阿拉斯加的俄国岁月(1741-1850s)

1741年,丹麦探险家维图斯·白令奉沙皇彼得大帝之命,率领探险队穿越波涛汹涌的海峡,首次为俄国“发现”了阿拉斯加。

俄国人很快意识到这片冰封之地蕴藏的巨大财富——海獭皮。“海獭皮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价值连城,堪比黄金。”。

1799年,沙皇保罗一世正式授予“俄美公司”垄断特许状,这家半官方的殖民贸易公司成为阿拉斯加的实际统治者。

然而,财富的攫取伴随着残酷的压榨。公司对原住民特林基特人等部落的剥削日益严苛,强征毛皮税,甚至掳掠人口为奴。

特林基特勇士们奋起反抗。1802年,锡特卡(时称“新阿尔汉格尔斯克”)要塞被特林基特战士攻陷,俄国殖民者死伤惨重。

虽然俄国人最终凭借武力夺回据点,但统治根基已然动摇。更致命的是,过度捕猎导致海獭种群几近灭绝,俄美公司的“金矿”迅速枯竭。

公司账簿上的赤字逐年扩大,阿拉斯加从摇钱树变成了需要圣彼得堡不断输血的沉重包袱。

一位公司经理在写给总部的信中哀叹:“获取毛皮的成本已远超其在中国所能售得的价格,公司生存岌岌可危。”。

二、帝国的困境:沙俄为何急于甩卖“冰柜”?(1853-1866)

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深陷内忧外患。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惨败于英法土联军,暴露了其军事和经济的脆弱性。

国库空虚,财政大臣哀叹战争“耗尽了帝国最后一块金卢布”。

雪上加霜的是,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阿拉斯加犹如一个“大冰箱”(当时俄国官员私下戏称),孤悬海外,面对虎视眈眈的英国海军(其殖民地加拿大紧邻阿拉斯加),几乎无法防守。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他的幕僚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坐等这块飞地被强大的英国夺走,不如主动将其卖给对英国抱有戒心的美国,既能换取急需的现金,又能给英国在北美制造一个强劲对手。

1857年,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时,沙俄首次非正式地向美国传递了出售阿拉斯加的意向。

“与其在未来某个时候毫无回报地失去(阿拉斯加),不如趁早卖给美国。”俄国驻美大使爱德华·德·斯托克尔在给圣彼得堡的密电中如此分析。

三、午夜签约:西沃德的豪赌与沙俄的急迫(1867年1月-3月)

1867年3月的一个深夜,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正在家中玩牌。俄国公使斯托克尔突然紧急求见,带来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其内阁最终同意出售阿拉斯加的正式授权。

西沃德闻讯,立即丢下手中的牌,兴奋地喊道:“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天?今晚就签!”。

谈判在国务卿家中彻夜进行。双方都异常急切:俄国希望尽快落袋为安,避免英国从中作梗;西沃德则担心夜长梦多,国会和舆论可能出现变数。

经过通宵达旦的磋商,1867年3月30日凌晨4点,《阿拉斯加割让条约》在华盛顿正式签署。

条约规定,美国以72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4美元出头)的价格,获得整个阿拉斯加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俄国公使斯托克尔在签约后如释重负地报告:“交易完成,感谢上帝!”。

四、国会激辩:“西沃德的冰箱”值不值?(1867年4月-1868年7月)

条约签署的消息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在美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许多国会议员和民众质疑花巨款买一块“遥远的冰原”是否明智。

反对者嘲讽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约翰逊总统的北极熊花园”(Andrew Johnson’s Polar Bear Garden)。

《纽约世界报》质问:“我们花700万买什么?——冰、冰、更多的冰!”

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查尔斯·萨姆纳起初也强烈质疑,他花了整整一夜研读所能找到的一切关于阿拉斯加的资料(主要是俄国探险家和自然学者的报告)。

第二天,他在参议院发表了长达三小时的著名演讲,力陈阿拉斯加的战略价值、潜在资源和遏制英国扩张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在太平洋立足的基石!”*萨姆纳最终成功说服了足够多的同僚。1867年4月9日,参议院以37:2的压倒性票数批准了条约。

然而,众议院对支付购地款的拨款法案的阻挠更为持久。

一些议员质疑交易的必要性,另一些则对约翰逊总统(西沃德的上司)深怀敌意(当时总统正面临弹劾危机)。

拨款辩论拖延了一年多。关键时刻,俄国公使斯托克尔巧妙运作,通过关系雇佣说客在华盛顿展开游说,暗示如果美国不痛快付钱,俄国可能会“考虑其他买家的兴趣”(指向英国施压)。

同时,更多关于阿拉斯加皮毛、渔业和矿产资源(尽管当时尚不明确)的积极信息被披露。

1868年7月14日,众议院最终以113:43的票数通过了720万美元的拨款法案。 三天后,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签署生效。

五、主权易帜:从“俄属美洲”到“阿拉斯加领地”(1867年10月)

1867年10月18日,在阿拉斯加首府锡特卡(当时称新阿尔汉格尔斯克),举行了正式的主权移交仪式。

美俄两国士兵列队。在蒙蒙细雨中,俄国国旗缓缓降下。按照交接程序,降旗过程中曾短暂卡住,一名俄国水兵不得不爬上去解开,最后旗帜不慎飘落,差点掉在俄国士兵的刺刀上——这被迷信者视为不祥之兆。

随后,美国星条旗在礼炮声中升起。美国陆军少将洛弗尔·卢梭代表美国接收领土,他在仪式上宣告:“兹代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我正式接管阿拉斯加领地及其所有附属岛屿。”。

在场的原住民特林基特人目睹了这一切,但他们对自己土地命运的决定权被完全忽视。

仪式结束后,大多数俄国官员和移民很快登船离开,留下美国官员面对这片陌生的广袤土地和众多原住民族群,管理几乎从零开始。

六、尘埃落定:从“愚蠢交易”到战略支点

购地款项最终于1868年8月1日,通过美国驻俄公使在圣彼得堡交付给俄国财政部。这笔巨款主要以黄金支付,满足了俄国对硬通货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美国国内,“西沃德的愚蠢交易”这一标签并未立即消失,阿拉斯加在随后几十年里确实经历了发展缓慢、管理薄弱的“领地”时期。

然而历史最终给出了惊人的反转。1896年,阿拉斯加育空河支流克朗代克发现特大金矿,掀起了席卷全球的“克朗代克淘金热”。

仅最初几年开采的黄金价值,就远超当年720万美元的购地款!

20世纪以来,阿拉斯加更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二战期间成为遏制日本北进的堡垒,冷战时期成为监视苏联的前沿雷达站(如著名的“远程预警线”DEW Line)。

其丰富的石油(如北坡超大油田)、天然气、渔业及矿产资源持续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

1867年那场在凌晨四点匆忙落笔的交易,曾饱受“买冰箱”的嘲讽。美国国会档案中记录的激烈争吵,俄国宫廷急于出手的密电,最终都在历史的铁证前归于沉寂。

阿拉斯加用克朗代克河谷流淌的黄金,北坡油田涌动的黑金,以及扼守北冰洋与太平洋咽喉的巨舰,宣告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阿拉斯加   军港   美国   金矿   油田   美元   俄国   沙俄   克尔   英国   斯托   沙皇   克朗   约翰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