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无论多忙,提醒大家:1不露、2不熬、3不动、4不早

寒露到了,天凉气躁、昼夜反差大,不管你是加班熬到眼皮打架,还是一身短袖走秋风,记住四件事:衣服别乱脱、夜里别硬扛、锻炼别太猛、早起别太勤。

别小看这“四不”,一不小心就能把你从“看起来很健康”打进“实则已病”的坑里。为什么有些人自觉身体硬朗,却常年手脚冰冷、睡眠浅、胃口差,动不动就疲惫得像被掏空?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重大疾病?从这四个寒露“忌讳”入手,也许能解你一身乏力、半身寒意。

上班早晚两头黑,外卖三顿不见米汤,秋风一起,病就找上门来。不是没预兆,是你太习惯忽视它。

说到“寒露”,你以为只是个气节,其实它是秋天体感由“凉”转“寒”的信号灯。气温骤降湿气未尽风邪趁虚而入,最容易让身体“破防”的时候到了。

这时候还穿短裤、光脚丫、夜里撸剧到两点的,等于和寒气正面硬刚。你可能没马上生病,但免疫力已慢慢在漏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怕你现在没病,就怕你一直不管。”

说到底,“不露、不熬、不动、不早”不是讲形式,是保命的四把锁,帮你锁住阳气、锁住健康。

不露

说的是露哪里都别露肚子和脚踝。你可能还觉得热,可寒露之后早晚温差能拉到十度以上,皮肤感知不准,身体却早已在叫苦。

尤其是年轻人,早上穿件卫衣嫌热,晚上回来冷得直哆嗦,还说“我体质好,这点冷不算啥”。真要小心“虚寒”找上门,抵抗力一垮,感冒、痛经、肠胃病一拥而上。

特别提醒:女孩子别再穿露腰短上衣,男孩子别再光脚穿拖鞋。腹部、腰部、脚部,都是“阳气守门口”。一露风寒就钻,湿气趁虚而入,老寒腿、宫寒、脾胃虚寒,都是这么养出来的。

不熬

说的是别再熬夜,不管你是追剧、刷短视频还是“摸鱼式加班”,都不是理由。寒露之后肝火渐盛,阴阳交替变乱,再耗阳气,等于主动“投降”。你可能说,我年轻,熬一晚没事。

错,熬夜最先伤的不是精神,而是五脏六腑的节律。中医讲“阳入阴处”,晚上11点之后,阳气要归藏,你却让它在外面跑马拉松,时间久了,失眠、焦虑、免疫力差,都找上门来。

别等到脸色发黄、舌苔发白、肚子总胀才想起早睡早起。你以为是小毛病,身体可从不糊弄你。

不动

听起来奇怪,秋高气爽不是该多锻炼吗?没错,可寒露之后,晨练的时间要换,剧烈的强度要减,身体已经吃不消夏天那一套了。

尤其是喜欢晨跑、打太极、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天还没亮就出门,寒气最重的时辰,阳气最弱的时刻,一口凉气吸进肺,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马上发作。

运动不在多,而在对时对法。寒露后要改为太阳出来后再动,慢走、拉伸、舒筋活络,才是长久之计。别在清晨贪那点“新鲜空气”,换来一个“老寒胸”。

不早

说的是别太早起。寒露之后,日出晚,气温低,这时候早起反而“逆天而行”。脾胃尚未苏醒,阳气未升,硬撑早起等于逆行耗血。

很多人误以为早睡早起就是养生,错,秋冬节气里,早起未必是福。特别是中老年人,清晨血压高、血管收缩快,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期。你以为是积极,身体却觉得这是折腾。

顺应节气比盲目自律更重要。养生不是拼命,是顺势而为。

可能你有个疑问:我已经穿得很厚、睡得很足,怎么还是手脚冰凉、嘴唇发白、容易感冒?这时候你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湿气未排、阳气不藏。身体不是冰箱,说关就关,说热就热。

寒露之后,是调养脾胃、收敛阳气的关键节点,错过了,整个冬天都难熬。

这时候建议你喝点温补的汤水,比如生姜红枣水、山药小米粥,适量吃点温热食物,如羊肉、桂圆、黄芪等,帮你把体内的湿寒驱一驱。

还有人会问:我不冷,也没感冒,为啥一到秋天就心烦意乱、焦虑难眠?这是秋燥作祟。寒露一到,空气干、气压低,精神状态也容易受影响。你以为是累,其实是肺阴受伤,心神不宁。

建议多做深呼吸练习、多吃点润肺的东西,比如雪梨、白木耳、百合。你看,寒露不是个简单的节气,而是身体和季节对话的一个提醒。

你若听懂了,整个秋冬都能熬得安稳;你若忽略了,就得看医生排长队。人到中年,最怕的不是一个病,而是一连串的小毛病联手反扑

你以为没事,但寒露之后的身体变化,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隐患。别再跟身体“死磕”了。

你早起,身体未必愿意;你熬夜,五脏六腑不答应;你穿得少,寒气就钻;你动得猛,阳气就散。你不顺天,身体就找你算账。别再做那个“表面健康人”,其实早已是“亚健康边缘户”。

趁现在,看看自己的作息、饮食、穿衣,是不是该换换节奏了?你不必一下子改掉所有坏习惯,但至少从寒露开始,给自己一个顺节气、顺身体、顺自然的机会。

身体不是机器,不能无限透支。你养它,它才稳稳当当陪你走过每一年。而节气,就是自然给的一张“健康提示卡”。

寒露这张卡片,写着四个字:收、敛、藏、稳。你照做了,它就保你平安。你若无视,它也不吵不闹,只是等着你哪天“猝不及防”。

所以,今日寒露,无论多忙,记住这四件事:不露、不熬、不动、不早。不是约束,是自由的代价,是健康的门槛。

你愿意从哪一项开始,给身体一个缓缓的秋天?

参考文献:

1.王琦, 刘颖.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关系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 26(2): 217-220.

2.张亚君, 李红. “节气与人体健康关联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 2019, 35(6): 510-512.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养生   寒露   今日   身体   阳气   节气   早起   健康   湿气   脾胃   寒气   这时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