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翻开岁月的文明篇章,回望历史的波澜壮阔,在哈镇这片沃土,抗日活动旧址犹如历史的坐标,铭刻着革命的壮丽诗篇。这里,每一块基石都承载着沉重的记忆,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历史的荣光。一段段峥嵘岁月,化作星火燎原的红色激情,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包括忠烈祠、秀芳图书楼、育婴堂三部分,分别分布在府谷县哈镇西湾村南山脚下、哈镇小学院内和距哈镇东北1千米处的温家塔村内,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浸染着英雄的血泪,铭刻着不朽的荣光。爱国将领马占山督建,三处建筑均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建筑格局与环境风貌,是我们研究陕北抗日战争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哈镇原名哈拉寨,是陕蒙边界上的一个小镇,清朝中叶至民国初期商品贸易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兴旺,是府谷县境内三个重要集镇之一。“七·七”事变后马占山将军奉命组编“东北挺进军”于山西大同。1937年底,经过绥远抗战后的马占山率部辗转进入伊盟,奉命“警卫伊盟、兼守河防”,将司令部驻扎于哈镇赵家大院。
从1937年底到1945年8月18日,马占山将军率领部下在哈镇驻守长达八年,与日军周旋,历经无数战斗,保卫了黄河以南大片国土免遭沦陷。期间,他心系民生,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本部抗日阵亡将士,深得民众拥护。
忠烈祠是马占山为纪念江桥抗战及以后绥远抗战和驻守哈镇期间与日军战斗中牺牲的将士,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督修,是祭奠阵亡将士的祠堂。祠堂坐东南向西北,主体为凿崖而成的石窟,门庭以青砖砌成,门额之上“忠烈祠”三字篆刻阳文,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不朽的故事。
祠内供台就山而凿,数百个木灵牌静默庄严,铭记着英雄的不朽事迹。祠外两侧的砖平房,曾是奉侍人员的生活之所。北向山墙上的《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仿佛在诉说英雄们胸怀天下的壮志。祠前一座四棱石碑巍然屹立,北面刻有傅作义将军的“浩气长存”,东向是邓宝珊将军的“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西向为马占山部下合署的“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边风塞月千秋”,以及南向马占山将军亲撰的碑文,镌刻着英雄们的坚定信仰。
秀芳图书楼,民国三十三年(1944)由马占山督修,以其字号“秀芳”命名。楼为八角攒尖顶二层砖木结构,坐东北面西南,通高约8.2米。一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米,青砖砌体,正面设门,两边各嵌石碑,宽79厘米、高109厘米,西侧刻“德育教育基地”,东侧刻马占山生平简介。门额阳刻“秀芳图书馆”,背墙嵌砖刻“皆迪孢启”上为封火檐,砖雕椽、飞,覆猫头、滴水,顶砌砖花栏。楼内东南角有木楼梯通二层。二层为井梁式木结构,布瓦屋面,红色琉璃猫头、滴水,八角攒尖顶,四门四窗,六抹隔扇门,“万字”窗棂。八根檐柱,龙头形梁头。八根平板枋上分别刻有“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国家英才”“保护公共建设”“创造树人基础”与“明礼义”“知廉耻”“守纪律”“负责任”字样相间。
育婴堂是马占山在1942年创建,坐东北面西南,占地约350平方米。砖砌拱券式后带木作柱架,石板屋顶大门,门额刻“哈拉寨育婴堂”,砖砌二层菱角檐,砖雕飞头,上覆布瓦屋面,砖砌正脊,简瓦扣脊。院内有正房三间,二层菱角檐,上覆猫头、滴水。北厢房两间,南厢房已不存。
哈镇抗日活动旧址见证了曾经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它不仅是一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2003 年,哈镇抗日活动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于此,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发爱国情怀,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