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未成年人
上网的高峰时段,
然而各类网络风险也如影随形,
给孩子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
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工作办公室
检察官王丹带来了一节网上公开课,
为孩子与家长提供了
实用可行的防范指南和应对策略。
“儿童邪典”
披着卡通外衣的网络毒药
“儿童邪典”动画截图。(图源央广网)
“野猪佩奇”
“变异托马斯”
“卡通小猪被电锯分尸,血液喷成彩虹”
……
在公开课中,检察官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儿童邪典”的本质与危害。“儿童邪典”并非真正的儿童内容,而是伪装成动画或绘本的有害信息。它往往挪用大众熟悉的卡通形象(如米老鼠、小猪佩奇、奥特曼等),在其中植入暴力、恐怖、色情或扭曲价值观的内容。这类内容恶意篡改原角色设定,让天真可爱的卡通形象呈现暴力伤害、色情暗示甚至自残、自杀等情节。
例如,正版《小猪佩奇》中跳泥坑的快乐场景,在“邪典”版本中竟变为佩奇用锤子伤害乔治的血腥画面。“儿童邪典”完全背离了健康积极的儿童内容导向,专门利用儿童的认知特点,使其在亲切的卡通包装下不知不觉接触有害信息。尽管这类视频往往制作粗糙,却极易在网络平台传播,对儿童心理和行为造成潜在影响。
面对“儿童邪典”,王丹提醒大家应做到以下几点:学会辨别内容健康性,避免接触不良信息;选择正规平台,控制上网时间,不点击陌生链接;误看后立即求助家长或老师;家长与学校应共同监督,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评论区引诱”
藏在屏幕后的黑手
AI生成图片
“同城哥哥等你”
“找学舞蹈的妹妹”
“地铁2号线等你”
……
近期,网络平台出现新的不良现象:部分用户在未成年人分享日常的评论区发布低俗表情包或“找同城”等不良交友信息,企图实施性引诱。在一些未成年人聚集的频道或圈子中,也有人使用分隔符、谐音词传播低俗内容。
王丹提到,这类“网络性引诱”通常采用三种伪装手段,一是表情包伪装,将色情动图包装成“可爱熊猫”“小黄鸡”等形象规避审核;二是同城暗号,发布如“同城哥哥等你”“找学舞蹈的妹妹”等内容,精准诱骗本地未成年人,这类账号常用卡通、豪车头像或留白,昵称多含“00”“同城”“单”等字,且仅关注未成年人;三是符号替代,使用“y~e~s”“1~8~禁”等方式绕过关键词屏蔽。
“网络性引诱”往往分五步渐进实施:Step1钓鱼评论→Step2私信夸赞→Step3发红包(如“买奶茶”)→Step4索要私密照片→Step5以照片威胁裸聊或线下侵犯。该过程可能完全在线上完成,却极易将未成年人推向危险境地。
王丹建议大家设置防引诱“四把锁”:
评论区上锁:设置“仅好友可评论/私信”;发布内容时@家长,便于巡查;
眼睛上锁:对“同城+暗示类”内容立即截屏、举报、拉黑;不点可疑链接;
嘴巴上锁:不泄露学校、住址、通勤路线等个人信息,避免发送含校服、校徽的照片;
心灵上锁:保持清醒认知——真正欣赏你的人不会索取身体隐私;一旦受到威胁立即求助。
“直播拆卡”
正在悄悄掏空孩子的零花钱和价值观
AI生成图片
“造神”
“上一单出SSR”
“二次收割”
……
以上这些词汇,是“拆卡”直播间的高频词汇。
据王丹介绍,暑假“直播拆卡”热度居高不下,但其背后暗藏诸多套路。常见套路包括:营造稀缺假象:主播宣称卡牌限量、绝版,并安排“托儿”抢购制造抢手氛围;虚假宣传价值:夸大卡牌收藏与升值潜力,实际多数迅速贬值;主播表演烘托:通过夸张表现营造惊喜感,刺激观众参与。
其详细套路可分为五步:“造神”,回放“上一单出SSR”营造高爆率假象;“众筹”,诱导观众AA拼盒,让人均花费看似不高,“代拆”:观众付费后由主播代拆,并额外支付“运费+保价”,“暗箱”,镜头外提前准备“废包”,将稀有卡留存;“二次收割”,若未抽到好卡,以“再冲一盒保底”诱导继续购买。
“直播拆卡”的危害不容小觑,最直接的就是浪费金钱,影响生活。很多孩子可能一开始只是想试试,买几盒玩玩,但拆卡很容易让人上瘾,一旦没拆到想要的卡,就会想再买,不断投入金钱。有些孩子甚至会偷偷用父母的钱去买,不仅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钱,还可能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其次,容易让人产生不良价值观。直播拆卡中过度强调卡牌的金钱价值,会让一些孩子觉得金钱至上,忽视了学习和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友情、知识等。而且,为了得到稀有卡牌,有些同学可能会产生攀比心理,看到别人有就想自己也有,形成不好的风气。另外,可能陷入网络诈骗。有些不正规的直播拆卡平台,在孩子下单付款后,根本不会发货,或者发过来的是劣质的假卡牌,当想维权时,却发现已经联系不上主播了,最终只能吃哑巴亏。
王丹提醒:面对“直播拆卡”及其他各类盲盒消费,应树立正确消费观,明确其娱乐性质而非投资手段,避免盲目花钱。消费前需理性衡量价值,将资金用于更有意义的领域。同时应提高辨别能力,保持清醒头脑,不受主播宣传氛围误导,了解真实市场行情,对“限量”“绝版”等说法保持质疑。要学会拒绝诱惑,不模仿他人沉迷行为,通过转移注意力抑制消费冲动。若遭遇欺骗或沉迷,应及时向家长、老师求助或举报不良平台。此外,除拆卡外,诸如“盲盒对对碰”等多种形式的消费直播间同样存在风险,需保持警惕。
来源| 检察日报正义网
编辑| 姚昊
校对| 王蓓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