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越 西藏日报 孙芮茸
“老板,这件90白鸭绒长款还能少吗?”
“真没法让了,原料涨得比气温降得还快!”
11月20日清晨,杭州四季青市场的窄巷已被羽绒服订购商的打包胶带撕拉声淹没。
来自安徽的进货商陈姐攥着一叠货单,在喧嚣中嘟囔——去年480元的款式,今年已涨到560元。
身后,货运工王师傅正推着小车穿梭在窄巷中。他裤脚沾着的羽绒碎屑,如今身价倍增——每吨原料价格已逼近6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市场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场景:档口老板刚挂断催原料的电话,眉头还未舒展,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韩国客商追羽绒服订单,国内批发商的催货电话、国际买手的加急订单。
成本持续攀升,订单却不减反增。
潮新闻记者走进“中国服装第一街”四季青,探寻这件羽绒服背后的火热真相。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一家来自广州的羽绒服产销商户。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产销两旺:韩国人反向海淘中国羽绒服
清晨6点,四季青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堆积如山的羽绒服包裹,在各大商铺门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商家们忙着理货、打包,再将每袋羽绒服标识好名字。货运工人推着小车在狭窄的通道间灵活穿梭,将这些“过冬利器”发往全国各地。
“工厂缝纫机‘踩冒了烟’,从早到晚没停过。”说话的是“羽皇后”品牌创始人徐丰,在四季青打拼了三十余年。
“近期羽绒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当日出货量已达2000件,销售高峰期能突破七千件。”

林女士正在挑选羽绒服。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来自江苏的服装店主林女士正在他店里挑选过膝款羽绒服。
“这次准备进三百多件长款。”她边说边比对面料,“寒潮来得急,顾客对高品质羽绒服的需求特别旺。”

“里奈”店员展示羽绒服款式。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来自广州羽绒厂家的店铺“里奈”,销售鱼江红也感受到市场的热度。“今年预计销量比往年多三成。”她在店门口贴着“新国标90白鸭绒,货真价实”。随着原料涨价,这批羽绒服批发价已调到500至700元不等。
四季青市场也是国际客商竞相采购的目的地。其中,韩国采购商尤为活跃,他们带着专业翻译和iPad,娴熟地穿梭于各个档口之间,凭图片寻找心仪的羽绒服。

销售人员介绍一款韩国客商订货480件的羽绒服。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韩国客商通常带着翻译来采购,最近一位客户只用三五分钟就完成下单。”“柒喜”店铺销售小敏介绍,“他们看中了一款桃皮绒面料的羽绒服,这种材质比较特别。这款产品共有9个颜色,韩国客商直接选了6个,每个颜色80件,总共480件。”
在四季青意法服饰城,另一家店铺的销售人员也向潮新闻记者证实,前不久一位韩国客商被店门口的样品吸引,当场决定打包,并自行联系物流将货物运回韩国。

火热订购的羽绒服。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不远处的货运站,王师傅正把成箱的羽绒服搬上货车,箱子上印着发往韩国仁川的物流单。
“以前一天送两三车,今年最多的时候要跑五趟。” 他介绍,“老板们都在喊原料涨价,可来拿货的人反而更多,连外国人都来抢,这行情真不懂。”
记者了解到,韩国客商大多经营连锁店铺,在实地考察样品后直接下单。这种“反向海淘”现象正日益成为四季青市场的常态,甚至吸引了韩国私人定制团专程前来,将四季青市场列为采购羽绒服的必到之地。
一位羽绒服商举例,一件长款羽绒服批发价约380到400元,鹅绒款约六七百元,而同样产品进入商场专柜零售价可达3000元以上。所以,四季青市场有源头价格优势。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价格“赌局”:羽绒成冬季“硬通货”,两个月价格翻倍
羽绒服市场的销售热潮,正持续向上游原料端传导。被誉为“冬天硬通货”的羽绒原料,近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波动,成为整个产业链关注的焦点。
潮新闻记者从原料商、批发商、生产商等多方渠道获悉,近两个月来,羽绒价格几乎翻倍,一夜暴涨五万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批发商直言“这行情比炒股还刺激,一天一个价,心脏受不了。”
在这片涨声中,不少从业者将囤积鸭绒比作“炒期货”。据业内人士透露,三十年间,鸭绒价格从每吨一两万元,一路飙升至六十万元左右的高位。“有人专门做羽绒转手生意,两个月时间,身边就有朋友赚了三四百万,厉害的甚至赚到两千万。”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羽绒服生产商透露。
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羽绒价格,既造就了一批财富神话,也让不少投机者付出沉重代价。“有人靠羽绒赚到第一桶金,也有人因为判断失误血本无归。”他感慨,“这个市场,既考验眼光,更考验定力。”

今年新款羽绒服。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羽皇后”品牌创始人徐丰今年开发了600余款羽绒服,他每天到店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最新的羽绒报价。他介绍,其原料主要采购自萧山,近期价格涨幅显著。“前几天一度触及60万元/吨的高点,这个价格已经与被称为‘白色石油’的金属锂持平。”
谈及本轮涨价的原因,徐丰分析认为,一方面羽绒服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吸引越来越多服装商转型入局,推高了原料需求;另一方面,“双11”订单激增,叠加近期全国多地大幅降温,市场需求集中爆发,导致羽绒供不应求。

等待发出的羽绒服等冬衣。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今年是闰年,冬季时间更长,加上冷空气来得早,市场对羽绒服的销售预期非常乐观。”一位批发商补充,“大家的信心比往年更足,入局的人也明显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原料端的供需矛盾。”
市场镜像:追涨潮里,有人囤货有人清仓
尽管原料价格高企,但生产商们纷纷表示,平摊到每件羽绒服上,成本上涨并不明显。
一位厂商估计,每件羽绒服的出厂价较往年上涨20到50元。不过,终端零售价的涨幅预计将更为明显,至少百元。
就在鸭绒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市场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双面性。

徐丰展示驼绒服。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与备受资本追捧的鸭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鹅绒价格涨幅相对温和,而驼绒更是鲜有人问津。
“鹅绒服因其定位高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反而保持稳定态势。”在徐丰看来,当前鹅绒和驼绒缺少炒作,对消费者而言性价比更高。

四季青市场羽绒服产销店铺。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面对市场的普遍追涨,一些资深从业者却选择逆势而为。在炎炎夏日,当同行都在避谈羽绒时,徐丰会果断出手,一次性囤入价值数千万元的原料。
“今年夏季以35万元/吨的价格囤了大量原料,这个价格还不到冬季峰值的一半。”徐丰表示,自己夏天赌上数千万元囤下的原料,如今成了抵御价格波动的 “定心丸”。
“羽绒服工艺复杂,夏季既是原料低价期,也是工价最实惠的时候。”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羽绒商表示。
尽管当前市场看似平稳,但业内普遍预期春节前将迎来新一轮销售高峰,价格可能再次小幅攀升。
市场的两极分化正在加剧,就在新入局者争相备货的同时,清仓甩卖的招牌也已悄然挂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库存压力较大的商家正在忍痛割肉,羽绒背心低至5元起,整件羽绒服也不过百元,与专柜里动辄上千元的新品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折射出不同经营者的生存哲学。市场的狂热吸引着众多新玩家前赴后继,而历经多轮行业周期的老师傅则始终保持冷静。
“年轻人更敢于冒险,而我们这代人更懂得敬畏市场。”徐丰感慨,也是羽绒服行业的朴素生存法则。
“一件衣服,要经得起寒冬,也要经得起市场的风浪。光靠追涨杀跌,走不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