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以叛逆之姿闯入人们视野的中国独立设计师们,在商业浪潮中历经十余年沉浮,完成了从理想宣言到成熟体系的蜕变。他们带着对东方美学的当代诠释,对可持续时尚的深刻思考,正跨越小众与大众的边界,以更从容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再只是关于设计的叙事,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商业智慧与创作初心如何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中国独立设计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十二载光阴,足以让一个青涩的梦想淬炼成一种坚定的存在。
当 YES BY YESIR 主理人叶谦(YESIR)回望品牌来路,他坦言第一感受是“居然真的在残酷市场中活下来了”。
“中国独立设计师服装品牌矩阵从无到有也就 15年左右的时间,品牌能不能存活,真正的修罗场是在真实商业市场环境里。”
从那个凭借《少女妈祖》一鸣惊人、心怀“设计改变世界”的青年,到如今在商业需求与设计个性间游刃有余的“问题解决人机”,叶谦完成了一场从“被动跳入染缸”到“主动修行正道”的蜕变。

“我相信每个人的家乡故土都在他内心深处是一片自留地:泉州文化也是我的创作养分,它给了我一种独特世界观,影响了我看世界看问题的判断与思考。”
故乡泉州赋予他“霓虹禅”的哲思——在喧嚣时代珍视“慢下来”的思考,于金色画框中那一叶象征个体的孤帆里,寻得内心的平静与自洽。
电影导演的身份让他以另一种方式“投胎”体验人生,“拍第一部电影《蕃薯浇米》的时候,主演杨贵媚老师曾在拍摄中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留着她手写的:‘有愿,就有力。’人就是愿力动物。杨贵媚老师的这五个字对我影响好大,影响了我义无反顾的做事信念。”

面对艺术与商业的永恒命题,他的答案具体而清醒:“不要廉价焦虑,只要具体步骤。”在他看来,设计,本就是一门解决与平衡各类综合性需求的艺术。
站在 AI 浪潮翻涌的当下,这位身兼设计师与导演的“掌舵者”,正以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劲头,拥抱一切新生的可能,并笃信:如果现实尚有不足,设计,便是最有意义的转机。

Q-北京青年周刊
A-叶谦
从 The Way 到霓虹禅,
一直在路上
Q 新的一季灵感来自哪里?我看大秀的背景好像是一面镜子又像是一个相框,取景框的寓意是什么?“霓虹禅”的概念是怎样来的?
A 我把我们十周年品牌发布的系列命名为“道”(The Way),它呈现了我对艺术化高级时装的一些理解。而在 2026 春夏《霓虹禅》系列里,我试图把当下点滴禅悟放入,也在很多时装细节设计与配饰五金中体现Neon Zen在都市摩登风格里的应用与搭配。Neon 是喧闹快速的都市,Zen 指代跳脱这种“喧闹快速”的思考或感悟。我们应该在快的时代慢下来思考。任何时代,停下来思考,都是尤为珍贵的。欲望只是多巴胺刺激,不会让你真正进入深度思考。如果说 YES BY YESIR 品牌前十年是求新求变的“快”阶段,我希望接下来是精准的“慢”旅程。在 2026 春夏发布会的主视觉中,我们设计了一幅金色画框,框内景是大海中的一叶孤帆:或靠岸、或扬帆、或飘零,孤帆象征每一个人类个体。这些未知体验都可以接受,它很像我当下的某种心境,更平静与自洽。
中国电子乐队“电气樱桃”他们刚刚为我们这一场秀创作了《Neon Zen》的 2026 春夏秀场主题曲,除了视觉,我们也希望通过听觉去感受“霓虹禅”的时装精神。

Q 现在你对时装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又是怎样看设计的?
A 我对时装本质的思考真的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的三个阶段。时装可以只是时装,时装也可以不止是时装,但它的存在前提都是以人为本。
产品设计是一切业务需求与发展瓶颈的终极解决方案,没有之一。我很反感过度营销。设计代表设计师的某种本分与本能思维。设计本身是解决问题。不论是人性需求、商业需求还是项目需求等,设计是一门解决与平衡各类综合性需求的艺术。
解决了问题,就是好的艺术。没有解决话题,是糟糕的灾难。但当下,好像提出正确的问题的深度思考者真正越来越少,这也可能是内卷泛滥的一大原因。个人来看,设计是对遗憾现实的某种理想主义弥补。如果当前现实还不够好,设计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存在。看到不足,就有转机的可能。
从服装到电影,
不是跨界是融合
Q 你导演了电影《蕃薯浇米》和《拜拜 拜拜》,什么样的机缘让你成为一名导演?电影对你来说魅力在于?
A 创立品牌三四年的时候,我陷入设计师的创作瓶颈里,那个时间我跟我同学瘦肉就一起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文学系。很感谢李少红导演创立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项目,让我当时的处女作剧本《蕃薯浇米》拿到国家电影局百万奖金,也感谢制片人申申的推进,我们邀请到归亚蕾与杨贵媚来出演,由此打开我的导演之路。
电影很奇妙,每个人的生命轮回已注定,但电影里的人物与人生,带着你仿佛又“投胎”了一次,以冷静旁观的方式去体验别人的人生。从时尚跨界电影的旅程,丰厚了我的思想。
Q 你怎样看电影艺术,它与服装艺术有怎样的不同?
A 时装创意总监首先跟电影导演一样,都像某种掌舵者的角色定位,是多流程的创作管理者,是对结果与作品负责的人。而电影导演也是为影片结果负责的人,用不同表达去驱动剧组成员呈现一部电影艺术作品,这也是导演本分与本能思维。

Q 作为一个成功运营自己品牌的设计师,你怎样看“设计的艺术性”与“市场的商业性”?
A 这个话题很大。之前我的办公室门口贴着:“不要廉价焦虑,只要具体步骤”。它也引领我们团队走出某种无意义的或艺术或商业的群体性焦虑。当下内卷本质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本质是同质化随流,同质化随流的本质是某种没有定力的盲目焦虑。以上种种,都是内耗与无明。而几乎所有商业的发展瓶颈,最后需求的都是艺术解决方案。
设计的艺术性与市场的商业性,之所以有这个问题不断困惑中国设计师,还是在于国内院校落后的“培养服装艺术”的错误引导性。因为设计风格是一门有差异化的生意,但很多专业院校都忽略了这一点。
Q 在AI、虚拟时装等新技术冲击下,你认为未来 5-10年,物理服装的价值和设计师的角色会发生怎样的演变?
A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处在巨大的发展洪流第一线,难免陷入某种随大流的无明或担忧中。但AI的生产力在目前国内仍远远被低估。
我是坚定的AI潮流坚持者,它确实站在当前智人的肩膀上为人类进行了许多领域专业的闭环思考。我也用AI进行过品牌发布主视觉和“霓虹禅”系列等图像设计与视频生成,非常棒。也更深刻体会到“在AI世界里,只有你下达的设计指令不够准确”这件事。AI让我很多时间里都亲身感受到吕克·贝松导演电影《超体》里Lucy的体验。
如果AI真的未来在某天干掉人类的工作,那就让人类回归灵性等智能无法替代的本来生命体验里,说不定也是某种“拨乱反正”。

文 张娜
编辑 韩哈哈
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思亮:自在的韵律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11月06日 李延声 」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