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钱催生产生效果的深层逻辑
9月8日起,所有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只要是依法生育,没有任何其他限制条件,都可以申领每孩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岁。
这一“全民发钱催生”的举措真的能起到作用,扭转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吗?
对症,才能下药。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问下:为什么大家生育意愿不断下降?缺钱是主要原因吗?哪些人缺钱?缺多少钱?
(二)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在我看来,生育意愿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条件限制,主观上不愿意。
1、客观限制
客观上的限制又可以区分为经济和精力两方面。
其中精力成本很大程度上可以折算为经济成本,因为我们可以花钱买轻松,找保姆、把孩子送进托育服务机构、让孩子去游乐场玩……
但这一折算是有限的。为人父母者,总归有些事情是无法由他人代劳的,孩子总归会牵扯自己的一大部分精力。比如喂母乳、为小孩的身体状况担惊受怕、为孩子的性格缺陷绞尽脑汁,等等等等。
回来说生养孩子对经济和精力的消耗。
初为人父人母者经常好奇,以前的人生四五个孩子也带过来了,为什么自己带一个娃就觉得无比辛苦?答案其实很简单:以前的父母带孩子之所以没那么辛苦,是因为那时的小孩过得比较辛苦。
以前父母双职工的,如果老人没法帮忙,那么也许孩子平常就被关在家里,饭点来喂次奶,然后锁门出去继续工作,只能随孩子哭了睡,睡了哭。现在养孩子,三岁之前目光不敢离开孩子一秒钟;各个月份各种食谱,每天做辅食、餐具清洗消毒就能花掉一两小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养孩子是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比如单位提供的各种育儿服务,农村里则有老人、邻里、家里的大孩子帮忙照应。现在人们的工作机构不再照料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纯粹是个打工挣钱的地方。同时邻里关系也越来越淡漠,越来越指望不上。
总之,养孩子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依赖小家庭自身,因此养孩子的经济和精力成本不断上升。
这背后是巨大的社会变迁:现在的养儿模式基本是在独生子女时代形成的,相应的经济、精力成本都建立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前提之下。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果多养一两个孩子,肯定会觉得应付不过来,除非家庭财富比一般家庭多好几倍,不仅可以cover掉奶粉钱、学费等基本的经济投入,还可以用更多的金钱买育儿服务省去一大部分精力投入。
成本急剧上升,收益却大大下降了。
以前养孩子主要是为了“养儿防老”,是在为自己投资养老保险。现如今,养儿防老这层考虑虽然不能说完全消失了,但也被极度弱化了。甚至会有人认为养儿不仅防不了老,还是一种负担,毕竟要给孩子准备房子,用这钱完全可以买到很好的养老服务——当然这种想法多少有些天真了。
2、主观意愿降低
传统的中国人首先是家族的一份子,而非独立的个体,家族是人生意义的栖居地,因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家立业”是一个人的生活走上正轨的标志,而成家在立业之前,立业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养家、延续家族。
因此,没有小孩对于以前的人来说意味着生活的巨大失败,生活的意义无处寄托,赚下再大的家业也是一场空,最后不还是便宜别人了——以前的人会这么想。
85后-95前出生的这一波人大概是属于新旧交替的一代:已经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了,但依然会觉得结婚生子是必然的人生剧本,特别是,父母的压力非常巨大。因此,半推半就地,基本都还是会结婚生子。但他们不再会觉得生孩子本身是自己多愿意做的事情。有一个就够了,绝不会认为多子多福。
因为人们逐渐接受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人生剧本。不是非得结婚生子才算过上了成功的生活。有许许多多成功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就行,结婚生子不是必选项。很多人不再觉得“无后”会让自己的生命丧失意义,更不会担心没人烧纸钱自己会在地下穷死饿死。
到了这一批人的孩子到婚育年龄时,可想而知他们不会给小孩任何结婚生子的压力,爱结婚就结,不结也无所谓,生孩子也是如此,甚至心里会觉得不生更好——不然让我带孩子怎么办????
当然,人(也许女性更强烈些)天性会想要小孩,这种本能决定了生养小孩确实能满足某种情感需求。但这种情感需求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并不是那么强烈,不足以让人对生养孩子带来的各种麻烦不管不顾。
甚至,对小孩的强烈感情与其说有利于作出“生孩子”的决策,不如说会促使人们更加犹豫要不要生孩子。
有感情意味着有牵挂,并且是最最强烈的牵挂,孩子的情感、身体健康时时刻刻让父母担忧,远比对自己的担忧更甚。
传统社会的亲子之情大概确实没现代人这么强烈和纯粹,以前养孩子更多是基于很现实的考量,特别是养儿防老,以及指望孩子出息,能光宗耀祖,自己也跟着享福。
以前经常有小孩夭折。父母当然也是伤心的,但坦率说,没那么伤心,多少有些熟视无睹了——不然怎么解释那么多的溺婴现象呢?类似地,传统的人基本上没有宠物的概念,看到猫狗只能想到可以吃的肉和可以看家护院抓老鼠的工具。
现代人不一样了。现代人对孩子的情感如此纯粹和强烈。生活越富足,人的感情也容易越纤细敏感,而非麻木大条。因此,生下孩子意味着下半辈子有了再也放不下的沉重牵挂,一份无比重的责任。
很多人会因此望而却步:相比那点天伦之乐,不如少点担惊受怕。
(三)发钱催生能有多大效果
如果前面的分析成立,那么发钱催生不会有太大效果。
首先,缺钱只是不想生孩子的部分原因,比重占不到一半。其次,一年3600也解决不了大多数人的缺钱问题,而只能稍稍缓解。
当然,这个政策不会一点效果也没有。对于这些人,这个政策显然是雪中送炭:他们还是比较传统的,想生孩子的,主观上有生娃意愿,犹豫要不要生、要不要多生的主要原因是缺钱,并且他们的养儿成本比较低,3600的补贴就能有很大的改善。
问题在于,这些人占生育适龄人口的比重有多大?会不会不断小下去?
我想输出一个暴论:现代社会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孩子这件事是挺矛盾的。之前的人还愿意生孩子,很大程度上只是传统的惯性。现在,在世界各个比较现代化的国家,这种惯性都快消耗殆尽,都面临着生育困境,只能靠后发国家的移民来解决劳动力问题。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