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专家:中国不要执迷不悟,如果继续研发芯片,将遇到经济危机

最近几年,中国在芯片研发上的动作越来越大,不管是政府砸钱还是企业加码,都让人感觉一股“憋着劲儿”的势头。

不过,美国那边有些专家跳出来泼冷水,说中国要是继续这么“执迷不悟”地搞芯片,最后可能会把自己搞进经济危机。

在华盛顿的一场重要研讨会上,美国专家约翰·史密斯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持续投入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他强调,中国与美国、台湾和韩国的技术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继续投入巨资进行芯片研发将是一场危险的"豪赌"。

面对这样的警告,中国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不退缩,反而加速推进。

但前提却不得不说,史密斯教授确实抓住了几个关键痛点。

芯片这玩意儿真不是一般的难搞。

就拿最顶尖的工艺来说,台积电已经在玩3纳米了,而我们的中芯国际还在14纳米的水平上。

这差距,说实话,看着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想要在短期内追赶上这个差距,难度可想而知。

建芯片厂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

动辄就要砸进去几十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投资了还不一定能赚回来,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游戏,确实容易让人捏把汗。

如此一来,芯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经济危机还可能引发原材料供应危机。

芯片制造依赖大量稀土金属、半导体材料等,这些原材料的供应链极易受到冲击。

价格波动与供应不稳定,都会给芯片研发带来诸多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谨慎评估市场需求,避免盲目投资。

除此之外,史密斯博士的第三个问题更是戳到了痛处。

我们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买家,但关键技术都掌握在人家手里。

中芯国际现在能稳定量产14纳米,7纳米还磕磕绊绊,跟台积电的3纳米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国家掏了3000多亿人民币搞了个“大基金”,钱没少花,可高端芯片咋还没影儿呢?有调查说,全球70%的光刻机都被荷兰的ASML垄断,中国想买顶尖货,美国不点头压根没戏。

更要命的是,美国及其盟友步步紧逼,对中国芯片产业实施技术封锁。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禁止向中国出口10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技术和设备。2023年1月,荷兰和日本也加入了,ASML不卖高端EUV光刻机给中国了,日本的尼康也限制相关设备出口。这些举动无疑雪上加霜,加剧了史密斯对中国芯片产业未来发展的担忧。

“脖子都快被掐断了,不拼不行”

不过,在中国看来,自己搞芯片不是任性,是没办法的选择。现在啥都讲智能,从手机到汽车,芯片就是命根子。这要是抓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被人“断供”。像汽车、高端制造这些支柱产业,最怕这个。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敏感设备里用进口芯片,谁能保证没“后门”?

巨大的外部压力,加上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渴望,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劲要突破芯片。这就像比尔·盖茨说的,压力越大,反弹可能越强,整个社会都觉得这事儿非干成不可。

华为的任正非就是典型,被断供了还每年砸巨资搞研发,往云计算、AI这些方向找出路,想曲线救国。

中芯国际的陈南翔,带着队伍从90纳米一步步做到14纳米量产,背后是多少人的心血和上百亿的投入。这些人和企业的苦干,就是中国芯片突围决心的写照。国家层面更是下了大力气。从2014年开始搞“大基金”,几千亿砸下去扶持重点企业,还给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

“有进展但不多,离喘口气还远”

要说一点成果没有,也不公平。华为Mate60Pro手机用的那颗7纳米麒麟芯片,就是中芯国际造的,这事儿在全球都引起不小震动。虽然这芯片性能功耗跟台积电最好的比还有差距,但在那么严的封锁下能捣鼓出来,本身就挺提气,算是“争了口气”。

这也至少说明,就算没拿到最牛的EUV光刻机,靠现有的DUV设备加上技术创新,比如多重曝光,也能往前拱一拱。而且,在成熟制程芯片,也就是技术没那么顶尖、但用量巨大的芯片上,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市场。

汽车电子、家电里用的很多都是这类芯片,市场很大。像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应用跑起来,说明现有芯片也能支撑些新玩意儿。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个重要的缓冲垫,本土芯片企业起码有地方卖,能活下来慢慢发展。长江存储在3DNAND闪存上也有进步,开始在国际上露头。

中国的芯片自给率也在慢慢爬,从2022年大概15%到了2024年的20%左右。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努力,也有国内市场和政府采购的拉动。

可问题是,这点成绩背后代价不小。那个7纳米芯片,更像是硬扛出来的,成本高得吓人,良品率、效率都是大难题。中芯国际一年的营收,跟台积电比,零头都不到。

美国和盟友的制裁还在加码,想拿到新技术、新设备越来越难。人才缺口也是个头疼事,大学每年培养的人不够用,想从国外挖顶尖人才又困难重重。

大基金虽然还在投(三期又准备砸470亿美元),但有些地方项目管理混乱,钱花了没见响,债务风险也在冒头。过度依赖国家输血,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确实容易出问题。

有人提醒,中国得小心别“闭门造车”,自己内部的企业要多交流合作,同时还得想办法找国际合作,哪怕是跟日本、欧洲在某些设备或技术上找突破口,不能彻底被孤立。传统芯片的产能也不能盲目扩张,得看市场和效益。

总的来说,中国芯片这趟征途,还远没到能松口气的时候。外面有美国的精准打击,内部有技术、人才、资金的巨大压力。所谓“经济危机”的警告,可能有点夸张,但风险确实摆在那儿。这更像是一场比拼耐力、智慧和战略定力的持久战。实验室和工厂的灯火,是决心的象征。

未来能不能在投入、人才和合作中找到平衡点,成功突围,还得走着瞧。这场芯片较量,肯定会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科技格局。它最后是会变成拖垮经济的包袱,还是带动产业升级的火车头?这问题的答案,还没写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科技   经济危机   美方   执迷不悟   中国   芯片   专家   纳米   美国   史密斯   光刻   设备   日本   华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