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了乘客,苦了司机?网约车“一口价”背后,谁在透支司机未来

前言

最近,广州一名网约车司机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段视频:凌晨两点,他接了一笔“一口价”订单,全程20公里,收入不到40元。

堵车半小时后,他苦笑着对镜头算账:“油车成本每公里6毛,这单净赚不到20块,还不如路边摆摊。”

视频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炸锅——有人吐槽平台压榨,有人抱怨打车难,更多人追问:为什么便宜了乘客,却苦了司机?

“一口价”本是方便消费者的创新,如今却成了行业矛盾的引爆点。

这背后不仅是计价方式的争论,更是市场激烈竞争下,司机权益如何保障的终极考题。

“一口价”的轮回:从纽约到广州,价格透明与司机困境

其实,出租车计价方式从未固定不变,1907年纽约商人哈里因被宰客天价打车费,愤而创立首家安装计价器的出租车公司,以“里程透明”打破当时盛行的“一口价”协议模式。

百年后,网约车平台用技术复刻了这一历史:早期模仿出租车按里程计价,近年又回归“一口价”,形成价格竞争利器,然而这种回归并非偶然。

2024年9月,某平台数据显示,采用“一口价”的订单占比已超60%,因其直观对比优势明显,但问题在于,当前“一口价”常与“超低价”绑定。

例如,杭州司机王师傅反映,平台近期推出“晚高峰全城7折”活动,10公里订单价格低至25元,扣除油费和抽成后小时收入仅15元,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聚合平台加剧价格战,司机成了“买单者”

“一口价”的争议焦点并非形式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低价竞争生态,2024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开的报告中提到,聚合平台通过“按价格排序”功能,迫使中小网约车企业持续降价抢单。

例如,某聚合平台在深圳试点“价格优先推荐”模式后,同期司机退车率上升12%,部分司机转行外卖行业。

更关键的是,定价权与成本承担者分离——平台定低价吸引用户,但车辆损耗、时间成本几乎全由司机承担。

2025年8月,佛山一名司机因连续接“一口价”订单导致月收入降至4000元以下,向平台投诉后仅得到“优化路线建议”的回复,这类案例凸显了规则制定中司机话语权的缺失。

监管探索:最低小时收入能否破局?

不过,好在怎么平衡消费者低价需求与司机权益这方面,政策层面已早有尝试,2024年底发布的《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平台需保障司机“合理劳动报酬”,但未强制设定最低标准。

2025年9月,上海率先试点“网约车司机小时收入保障计划”,要求平台确保司机每小时净收入不低于30元(扣除成本后),若订单收入不足则由平台补差。

试点一个月后,司机李师傅反馈:“现在接‘一口价’订单心里有底了,至少不会白跑。”但平台方则担忧成本压力,某平台高管私下表示:“若全国推广,部分中小平台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消费者的两难:便宜与良心如何兼得?

消费者对“一口价”的支持源于确定性,北京白领小张说:“我每天通勤30公里,以前高峰期计价能差出20元,现在一口价35元,预算好控制。”但得知司机收入情况后,她态度转变:“如果便宜是以司机过度劳累为代价,我宁愿多付点。”

这种矛盾心理具有普遍性,某机构2025年9月调研显示,73%的消费者希望维持“一口价”,但68%的人愿意为司机合理收入接受小幅涨价,这表明市场并非只能陷入“低价恶性循环”,而是需要更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

结语

“一口价”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不该成为司机权益的牺牲品,从纽约的计价器革命到今天的网约车博弈,历史证明: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必须让劳动者分享发展红利。

监管、平台、消费者需共同推动规则优化——价格可以竞争,但底线不能失守,唯有如此,网约车才能真正驶向公平与效率兼得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司机   乘客   便宜   未来   平台   收入   低价   订单   消费者   价格   成本   纽约   里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