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我们即将迎来立冬,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标志着立冬节气来临。
立冬不仅代表冬天开始,更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季。此时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寒风起,草木凋零,小动物冬眠。对人体而言,这是“封藏”关键期、“黄金保养期”。下面从中医角度,聊聊立冬时老百姓如何顺应天时、科学养生。

一、立冬之“藏”
中医理论中,四季与五脏对应,冬养肾。冬季属水,与肾相通,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水液、纳气,是生命活动原动力。那么“藏”具体藏什么?
1. 藏“阳气”:避免阳气过度耗散,冬天不宜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因“汗为心之液”,出汗多会带走阳气。
2. 藏“精神”:保持心情平静、安宁,避免大喜大悲、情绪激动。
3. 藏“身体”:即防寒保暖,尤其保护好关键“门户”。重点保暖部位有: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凉易引发头痛、感冒;腰背部,腰为“肾之府”,背部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脚部,“寒从脚起”,脚离心脏远,血供少且慢,保暖差,每晚用热水泡脚可驱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二、立冬之“食”
总的原则:多温少寒,以补肾为主、兼顾滋阴,为身体蓄能。
1. 温补肝肾多吃“黑”:中医讲五色入五脏,黑色入肾。立冬后可多吃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其有滋阴补肾、固本培元之效。
2. 增加热量:天冷人体需更多能量御寒,可适当增加羊肉、牛肉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
3. 不忘滋阴防“上火”:很多人进补易“上火”,是因只重“温阳”忽略“滋阴”。冬季气候干燥,人体需滋润,吃牛羊肉时,要搭配萝卜、白菜等滋阴润燥食材。


三、立冬之“动”
冬天运动讲究“缓”。运动时间选择上午9 - 10点或下午2 - 3点,此时阳气升发、气温回升,避免在寒冷清晨或夜晚运动以免受寒。可选择动作舒缓、运动量适中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忌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使阳气外泄,违背冬季“藏”的养生原则。


四、立冬之“居”
1. 睡眠:《黄帝内经》提出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早睡且等太阳出来后起床,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现代人难做到“晚起”,但每晚保证7 - 8小时充足睡眠很重要。
2. 通风:冬季很多人家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污浊,易滋生细菌,每天需适度开窗通风15 - 30分钟,以保持空气清新。
3. 防干燥:冬季干燥易引发呼吸道不适,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五、立冬防病的重点人群
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寒冷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发病风险,要遵医嘱服药、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2.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注意颈部保暖、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吹。
3. 关节病患者:“老寒腿”等冬季易加重,要做好关节保暖。
4. 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孩子:免疫力低,要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愿这份中医立冬养生指南,如贴心“小棉袄”,伴大家安然入冬、健康无忧!祝您和家人冬日安康、温暖顺遂!
撰稿:杜沂岚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林杨 中医药振兴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