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再次引发关注!医生发现:吃枸杞时,一定要多注意这3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凌晨两点,65岁的陈阿姨又失眠了。她一边泡着枸杞水,一边刷着手机养生视频。

看着屏幕中“每天一把枸杞,气血双补,眼睛不花”的说法,她不禁点头:自己已经坚持了半年,每天都不落下,但效果——好像不太明显,反而这段时间还出现了上火、睡不好、肚子胀……

难道是吃错了?

第二天她去医院复查,老伴陪着一起,医生听完她的描述,轻叹一口气:“枸杞好是好,但不是人人适合,也不是随便吃。”

这番话让陈阿姨满脸惊讶。她不解地问:“不是说‘人到中年,泡枸杞保健康’吗?到底怎么回事?”

医生顿了顿,说了三个字:“吃错了。”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枸杞怎么吃才安全有效?下面这3点,吃枸杞前,一定得搞清楚。

枸杞到底好不好?

在养生圈里,枸杞几乎成了“万能草”——抗老、养眼、补肾、护肝样样行。但医学界怎么说?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指出,枸杞确实富含β-胡萝卜素、叶黄素、维生素C、铁、钙、蛋白质、多糖等活性成分,对调节免疫、抗氧化、改善血糖与血脂等有积极意义。

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一项针对40-65岁人群的临床观察显示:连续食用12周的枸杞干果,血清抗氧化能力提高15.3%,视力主观疲劳评分下降22.7%。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枸杞,吃错了方式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常见误区包括:

医生指出:“养生≠多吃,关键在于‘适量、适人、适法’。”

坚持吃枸杞,3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几种变化

如果方法正确,枸杞确实能为健康加分,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作用明显。

《中华眼科杂志》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电脑工作者每日摄入10克枸杞,8周后泪膜稳定性提高18%,眼干症状评分下降明显。

究其原因,枸杞蕴含大量叶黄素与玉米黄质。这两种物质功效显著,可助力减轻视网膜所受的氧化损伤,对眼部健康大有裨益。

《国际免疫学杂志》刊载过一项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给予枸杞多糖提取物后,小鼠免疫细胞活性提高近20%。虽未直接用于人,但提示其具有调节免疫的潜力。

一项针对102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随机双盲研究表明,服用枸杞提取物的患者,其空腹血糖相较于对照组,平均下降幅度达11.2%。据推测,枸杞所含的多糖类物质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领域发挥着一定作用。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盲目养生”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改善

医生提醒,吃枸杞要注意这3点,才能避免“补养变伤身”。

1.选对人群再吃,体质是关键

中医认为,枸杞性温、味甘,偏于滋补,适合肝肾亏虚、眼干乏力、免疫低下者。但不适合上火体质、腹泻者、感冒期间人群。有“三高”人群或服药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2.控制剂量和方式,每日6-15克即可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适宜的食用量处于6至15克区间,此数量约莫等同于一小把。

建议采用温水冲泡、煮粥、煲汤等方式食用,不提倡生吃。因生吃易刺激胃肠道,为保肠胃健康,还请遵循此食用建议。

3.注意搭配和时机,养生效果加倍

医生还特别提醒:不要迷信网红“枸杞水”。不少人图省事,早上扔一把枸杞进保温杯泡一天,殊不知枸杞长时间高温浸泡,会导致有效成分流失,甚至变味。建议用70℃左右温水冲泡,每次20分钟即可。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今天开始,不妨把枸杞真正“吃对”。不是泡得多就养生,不是人人适合就能跟风。了解自己的体质,尊重科学的节奏,才能让一把小小的枸杞真正为健康添力。

当然,本文所提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健康状况与营养方案,仍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师面诊,避免自行判断造成反效果。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华眼科杂志》:枸杞对眼部干燥症的影响研究

《国际免疫学杂志》:枸杞多糖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中国中医药报》:枸杞配伍应用临床观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养生   枸杞   医生   发现   适合   免疫   多糖   血糖   健康   体质   建议   叶黄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