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美国政府以“维护本土产业安全”为由,正式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港口坑位费”,每净吨50美元。
以一艘20万吨集装箱船为例,这意味着每次停靠美国港口,船东需额外支付约1000万美元,这一政策影响极广,不仅涉及中美之间的造船与港口利益,也对全球航运公司的成本结构带来直接打击。
据法新社披露的数据显示,这一政策出台后,中国船厂的新接订单量应声暴跌68%,曾经占据全球市场75%的份额骤降至56%,直接反映出国际船东的集体“用脚投票”,以日本为例,其最大航运企业直接暂停了与中国船厂的合作,转而观望市场走势。
而希腊等传统航运强国,其船队中超过60%的船只来自中国,如今租金普遍下调15%,意在抵消额外成本。
这一次,美国找准了痛点——“中国制造”的高效率、高性价比和在全球海运中的强势地位,然而,这招真的有用吗?或许并非如此,政策的边际收益与副作用,也很快浮出水面。
与中国船厂骤然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造船业的“神转折”,韩进、三星重工等企业迅速承接大量新订单,全球市场份额在短短数月内从14%跃升至30%。
不少原本依赖中国船厂的船东将订单转向韩国,尽管造价略高,但至少能规避高额“坑位费”的政策风险。
然而,这种“替代效应”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寄望于“以打促振”,复兴本国造船业,但事实却令人尴尬。
美国造船厂长期依赖军工订单,民用船舶制造早已退化,以2025年为例,美国本土船厂全年仅交付10艘船,其中大多数是拖船与小型补给舰,几乎无一具备远洋商用能力。
更致命的是成本与周期,当前美国建造一艘集装箱船的平均成本超过3亿美元,是中国船厂的近三倍,交付周期更是长达十年,远远无法满足船东对时间和资金效率的双重需求,加之工人短缺、设备老旧、配套企业萎缩,美国造船业距离大规模复兴依然遥不可及。
而且这项本意为“打击中国制造”的政策,很快也伤到了美国自己的产业链,最明显的就是农业。
美国大豆、玉米等主要出口品依赖海运输往亚洲市场,但随着中国制造船只因坑位费而退场,运输选择减少,运费飙升。据艾奥瓦州农业协会数据,自政策实施以来,农产品外运成本上升20%。部分中西部州农民表示,粮食积压在仓库,卖不动,急得“像火烧眉毛”。
不仅如此,零售业亦是如此,沃尔玛、亚马逊等大型连锁零售商的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八成以上依赖远东海运供货渠道,一旦运输成本上升,终端价格迅速传导给消费者,据美国消费者联合会的监测,2025年仅上半年消费品均价就上涨了8%。
而在这场政策冲击下,最苦恼的莫过于全球船东,他们成了政策成本的第一承担者。
以地中海航运为例,其船队中近六成为中国制造,年平均停靠美国港口超过400次,按照现行政策测算,每年新增成本至少4亿美元。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该公司已启动船队重构计划,包括延长船只服役年限、推迟新船采购,并对租船条款进行全面重订。
希腊航运集团则直接“砍单”,取消部分原计划从中国订购的新船,转而寻求中立港口或非美国航线运营,尽量降低政策风险。一位希腊船东直言:“没人能承担这种政策下的运营不确定性,除非美国补贴船主,否则这笔账根本划不来。”
当然,对于美国这招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应对之策。
尽管新订单大幅下滑,但由于此前手持订单充足,当前整体产能尚未被动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中国仍持有超过1800万CGT的订单,交付期排至2029年,暂时保持产业运转的“安全垫”。
另一方面,中国造船业也开始加速结构性转型,绿色船舶成为新的发力点,在全球碳排放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甲醇双燃料、氨燃料动力等新型船舶技术成为未来竞争焦点,上海、广州等地船厂已推出原型船,并计划于2025年6月在国际展会上集中亮相。
据业内人士透露,已有包括德国、挪威在内的欧洲船东表达采购意向,一名业内高管指出:“美国的坑位费政策虽然打乱了节奏,但也迫使我们更快投入下一阶段的技术路线,短期是阵痛,长期未必是坏事。”
所以你们看待美国这招呢?欢迎留言区评论。
信息来源: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美国将征收高额港口费,打击中国海运主导地位》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