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众志成城!
我们很同情,但这和我们无关
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始于1895年,侵略的高潮却是在1937-1945年。在接连战胜了腐朽的满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国并一跃成为亚洲无可争议的大国后,日本开始迈向更具野心的目标:在全亚洲取代欧洲白人殖民主义者,创建一个由日本主导的庞大的新区域。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那些西方国家很快就反应过来并采取了行动。这进一步刺激到了日本,这个狭隘岛国里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开始无可救药地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终将和西方世界做一个最终摊牌,这将决定谁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别笑,这的确就是那群倭寇的真实野望。)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主宰中国是首要目标。而主宰中国的第一步,就是控制东三省,将“满州”打造成扩张的基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攻占沈阳时,少帅张学良急电南京请示。当时蒋介石正在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本人不在南京。收到行政院“自行妥善处理”的答复后,张学良居然没有做出任何试图组织军事抵抗的努力,就下令东北军撤退。
日本人就这样用一万多兵力,夺取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而蒋介石回到南京后,既没有下令东北军反攻,更没有派中央军前去增援。他在九一八事变后首次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强调,在国内动荡且准备不足之下,中国必须避免和日本爆发全面冲突——蒋总司令将这种姑息政策美其名曰“卧薪尝胆”。
任何事情都无法妨碍蒋介石已经下定的决心,那就是“戡乱”是压倒一切的,无论是社会、政治的变革动荡,还是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些问题都是次要的。所以当日军迅速从沈阳向东北各地推进时,蒋介石只是在表面上做足了姿态,比如高调发动全国抵制日货,公开宣称要派中央军赶赴东北,和幕僚们讨论军事动员,甚至还讨论过要把首都和中国的主力部队迁移到西北。(注1)
蒋介石搞出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动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试图让日本和全世界相信他真心准备对日一战,以便警醒国际社会向日本施压。而在这段时间里,他作出的唯一的一次明确的“抗日”姿态,就是向国际联盟进行了申诉。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他却默认了日本对东北地区的侵占,因为这符合他对日的“一贯战略”,用空间换时间,反正中国这么大,他总有退路。至少目前,东北已经可以满足日本人一段时间的胃口了。
面对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和南京政府的哀告,美国和西方列强仅仅在言辞上表示了支持,但不肯派出任何观察员或者施以援手。国际联盟则是敷衍了事地派出了一个毫无分量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最终调查报告既道貌岸然又轻描淡写,说“这次冲突的起因,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日本!公约粉碎机!——1931年的漫画
日本不在乎口头批评,西方列强虽然不愿意日本独自吞并他国领土捞取好处,但如果受害者只有中国,他们也就无所谓了。由于日本新占领的地区和苏联边境接壤,欧洲各国更是暗地里怂恿日本采取进一步的冒险——去挑战苏联。
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蒋介石的好几个如意算盘全都落空了,因为成功实施了的侵略行为是不可能自行停下脚步的:1932年1月,日军找了新借口进犯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一支日本陆战队用保护侨民的名义在上海登陆。当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向日军开火后,日本出动了炮舰和飞机轰炸人口稠密的中国居民区,杀死许多平民——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对城市中心实施的无差别轰炸。
日本试图征服全中国的长期、残忍、暴行累累的侵略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一个又一个的“事件”被日本炮制出来,这些“事件”全都变成了日本进一步蚕食侵略中国的借口。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蒋介石喊出了那个臭名远扬的口号——“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的这些侵略举动只不过引来了国际联盟徒劳的抗议,哪怕后来“伪满洲国”的建立被认为是非法的,但西方列强仍旧没有采取任何实际举措来惩罚日本。
蒋介石曾经对英国和美国寄予厚望,但现实却是,虽然日本排斥这两个国家在中国东北做生意, 甚至还敢于向两国在上海的势力范围挑战,但美国和英国对于日本的这种蚕食和挑衅无动于衷。
美国曾经用严厉的语气宣布它希望“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尊重——但没有一个美国人会同意政府为了某个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政策而在海外大动干戈——比如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虽然许多美国人在情感上非常重视中国,美国总统罗斯福也非常喜欢向自己的客人讲述自己祖辈和中国的渊源,但是一直到1940年,这时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都已经打了快4年了,美国仍然在继续向日本大量出售诸如废钢铁、铜、铅、机床等重要的战争原料,没有这些原料,日本的战争机器是不可能运转自如的。
至于英国政府,它们觉得自己的损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补偿,甚至开始主动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并开脱。比如当时的英国外相西蒙爵士(Sir JohnSimon)就曾经极力阻止国际联盟反对日本侵略的议案,此人的伪善嘴脸,就连日本派驻国联的代表松冈都由衷发出了感叹——“作为一名日本人,我都不能比西蒙做出针对日本行为更好的解释了!”
当时国际上唯一反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国家就是苏联。苏联积极有力地维护中国权利的行动,使得国民党政权不得不改变长期不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状况。1932年底,莫斯科和南京终于建立了外交关系。
日本并不会满足于仅仅占领一个东北地区,它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远东大国”,这需要继续 控制东西伯利亚、朝鲜、中国大陆和台湾、菲律宾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如果有必要,澳大利亚也可以捎带上。
由于空中力量的发展,为了竭力使本土不受到来自苏联的空中攻击,日本还想“把边疆推到戈壁的沙漠中,并迫使俄国在沙漠另一边作战”。这需要逐渐蚕食并控制内蒙古和华北,果不其然,很快日本就推出新计划,想要实现华北和满蒙地区的“完全自治”——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的察哈尔、绥远共五个省,每个省都找一个投靠日本的傀儡将军和日本配合。
在日本的压力下,华北的主权就像被河水冲击的沙坡一样逐渐崩塌:《塘沽停战协定》后就是“何梅协定”,所有反日官员的职务被撤除,傀儡官员顶替了他们。国民党军队也被要求从华北地区全部撤出。
阎锡山和冯玉祥拒绝合作,但其他人却投靠了日本人——蒋委员长一边在日记里“激动”的写下“现唯有自强与力抗, 再无其他方策”之类的激昂文字,一边更加凶猛地打起了内战。面对国内汹涌的抗战热情,蒋介石只是一再强调:“我本人从来不怕日本(不惧日),但是现在的中国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和日本一战的地步”——这种论调显然在各方面都没法让中国人民满意。
在国际上,明显显露出了其专制和腐败低效本质的南京政府在英美政府心目中的地位也开始直线下降。原本西方大国并不想被赶出远东,也不打算放弃中国,因为中国的独立对于门户开放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这么做的代价是和日本产生敌对,那就未免过于得不偿失了。
更为致命和直接的打击来自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的真实现状,坚持门户开放政策的本意是要让美国和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大幅获利。结果在美国1935年的海外投资中,远东地区占了6%,中国只占了1%。 在美国1931年到1935年的外贸总额中,中国在总体份额中的比重不到 4%。金融投资数据更加难看: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所占美国贸易和投资的份额仅相当于只有7000万人的日本的35%-50%。
对此,英国做出的选择是:由于中国未能强大到能够捍卫自己的主权,为了远东的“和平”,必须 要有某种权威来填补这种真空。
而美国的选择是:因为担心日本受到挑衅后对美采取战争手段,美国政府决心把和日本的关系维持在不太危险的水平上。
英美两个大国相当于同时向日本做出了“不干涉”的保证。美国报纸上刊登的标题更是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我们很同情(中国)。但这和我们无关。”
中国在战斗
拯救了华北的是中国人民自己,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抗日救亡示威游行,并喊出了“华北虽大,却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口号。活动示威迅速扩展到了其他城市,请愿书雪片般的飞往南京。
经过了12月的示威之后,来自中国的各种呐喊声已经无法让西方国家再装聋作哑了,它们被迫宣称,日本一手炮制的的华北“独立”怎么看也根本不像是“民众自决”。蒋介石仍旧指望美国早晚会对其进行援助,为此他告诉美国大使,他的政策是“继续”武装抵抗日本。但经过驻华武官史迪威上校(没错,他就是后来的史迪威将军)大半年的实地调查,发现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的军事准备工作是——“零”——蒋介石真正认真准备的,是针对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新一轮“围剿”。
这时已经是1936年的10月份了。10月31日,蒋介石来到河南洛阳的剿共总部,宋美龄带着两个大蛋糕从上海飞来,共同庆祝他的50岁生日。为了一举“歼灭被围在少数边区的共党余孽”,蒋介石动员了坦克、轰炸机和十个师的部队,并打算亲赴西安督战。
11月,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签署反共公约。在日本国内,主战派已经全面掌控了政局,他们打算逼迫中国变成日本的属国。打算赐给南京政府的“和平”条件就是:正式接受中国东北和淮河以北地区的“独立”——中日全面战争已经无可避免。
面对全国高涨的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呼声,蒋介石的答复仍旧是:任何人在收拾完毕中共之前主张抗日,就是“国贼”。
1936年12月7日,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宴请驻陕各军的高级将领并告诉他们,长久的剿灭共军作战已到“最后五分钟”。
12月9日,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了西安的城墙上,一群学生要到临潼围堵蒋委员长,警察对人群开枪,造成了若干人的死伤。赶到现场的张学良告诉学生们,他会代表大家和总司令对质——这也是张学良进行的最后一次劝谏,两人爆发争吵,不欢而散。
12月12日的凌晨,戴着毛皮帽子的东北军士兵冲进了蒋介石的落脚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本来蒋介石难逃一死,就连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有远见的领导人们却知道,如果蒋介石被除掉,那么中国将陷入混乱,内战将延长,只有日本会成为唯一的赢家。
原因很简单,在1936年的中国,没有任何人有足够的分量可以替代他。如果想要制止内战并统一调度国家的全部资源进行抗日,也只有蒋介石能够办得到。
西安事变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老冤家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国共双方终于统一对外了。而日本人也在西安事变的结果中看到了对其不利的信号——中国首次出现了国民和民族团结的信号——东京的军国主义者决定采取直接行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经过几天的激战,日本占领了北平。
8月13日,日本海军和陆军部队开始联合进攻上海。蒋介石此时仍旧对外国介入干涉抱有极大的期望,他下令坚守上海,中国军队在那里英勇抵抗了三个月之久——中国人向国人和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决心,国民党军队中大部分最为现代化的军队血洒淞沪。
日本撕下了自己的伪装,中国人民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在国际上,除了苏联政府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防止其北进,避免自己同时在欧洲和亚洲两线交战,向中国提供了大批的贷款、军事援助和援军外,其他国家只提供了廉价而空洞的同情。
惨烈的淞沪会战:《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王小亭摄
即便是日军的暴行被屡屡披露,也仍旧没有来自外国的帮助,充其量只是引起了它们的“关注”:
在1937年9月的第一周内,美国白宫和国务院收到了2000多封来自各种和平团体的信件,其中有有95%要求美国继续保持和平,80%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持和平,70%敦促立即采取中立方案,只有15%反对,理由是这会有利于日本而损害中国。(注2)
英国则是将绥靖政策发挥到了极致:1938年5月,英国和日本签署协议,将自己控制的中国海关权利转让给了日本。1939年,又和日本签定了《有田-克莱琪协定》,承认日本侵略中国“合法”。1940年6月,英国还将中国政府存在天津银行的巨额存银转交给日本“监督”——同年还应日本要求,一度将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强行关闭了3个月之久。
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国民党政府一直在和英、法、美等国商议,寻求贷款和军事援助,直到欧洲战争爆发,法国战败为止,从这几个国家获得的贷款额度都远远少于苏联提供的贷款,而且各国均不同意提供信用贷款。中国只能通过“桐油借款”、“华锡借款”、“钨砂借款”和“金属借款”这种商业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得急需的资金,到40年为止,中国已经把截至1945年的矿产品的预期交货量抵押殆尽。
由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对英美的威胁急剧上涨,美国政府终于在1941年5月9日正式宣布中国为有资格获得租借援助的国家。从1941年3月底到1942年1月,中国方面曾分三次向美国申请提出租借预算案,三次申请的金额分别为218,038,500美元、461,834,253美元和1,379,779,067美元。
假如这些申请能够得以充分满足,中国的抗战事业无疑会得到极大的帮助。但是,在租借物资的分配上,美国当局表现出明显的“重欧轻华”倾向,不但分配给中国的数额远远低于中国的申请额,实际上向中方交付的物资也明显少于分配定额。
美国财政部曾经统计过,在1941年里,中国实际上仅仅获得了价值2600万美元的租借援助,只占到了当年美国提供给各国租借援助总额的1.7%。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军民独力抗击强大的日本侵略者长达四年之久,军事、社会和经济都蒙受了惊人的巨大损失,但是中国表现出来的抵抗决心却足以让大多数的欧洲国家羞愧难当:
对比中国,法国在1940年面对德国入侵,仅仅战斗了六个星期就投降了;然后还成立了一个低三下四、通敌卖国的政府,直到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法国都一直处于逆来顺受的亡国状态。
至于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克罗地 亚、希腊等国,基本上都是在1-2个月内就被德国征服,成为了德国占领区的一部分。。。。
在蔓延全球的战火中,英国战斗了接近6年,苏联战斗了近5年,美国满打满算,只进行了44个月的战争——而中国人的战争,哪怕不包含日本在1931年开始对东北地区的侵略,都持续了八年之久。。。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注1:蒋介石心目中的“戡乱”可不仅仅是针对共产党人,所有不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或者说,不服从以他为首的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都是乱党——不过要依照危害程度分出很多级别——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日本入侵,收拾完共产党后,就轮到各地的军阀了。
注2:美国的《中立法案》禁止和交战方进行贸易,同时也禁止用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向中国或者日本运送军火——但是并不禁止出售军火——现在知道引用这个法案会对谁更有利了吧?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