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此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琢磨鸟琢琢琢
编辑 |琢磨鸟琢琢琢
战场如棋局,谁能坐着不动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就是那个“坐着打天下”的人。他并非残疾,却为何始终坐在那张特制的“轮椅”上指挥三军?这是懒惰,还是某种深不可测的算计?
真正了解原因后,才发现他的恐怖远不止智慧两个字……
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虎踞江东,刘备则徐图西蜀。
在这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有一个人异军突起,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人物,他就是诸葛亮。
这位蜀汉丞相不仅是刘备的谋主,更是引领蜀汉走向强盛的领路人。
然而,提及诸葛亮,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往往是他端坐在"轮椅"之上,羽扇纶巾,从容不迫地指挥着战局的情景。
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诸葛亮明明膝下有千军万马,为何偏偏要以这般羸弱之姿示人? 难道他真的身患残疾,无法骑乘战马冲锋陷阵?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频频以"轮椅"示人,绝非因体弱残疾。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骑术了得,危急时刻同样能骑马逃生或奋勇冲锋。
在《三国演义》第64回中,诸葛亮率军与张任交战,先是端坐于四轮车上,及至敌军逼近,便弃车骑马,飞快地跨过桥梁,成功突围。
此外,《三国演义》第88回也描述了诸葛亮南征孟获后,与其同乘一骑,并肩检阅军营的情形。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没有双腿残疾,骑术更是相当了得。
对于诸葛亮而言,素舆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重要法宝。
诸葛亮每每端坐素舆,手执羽扇,目光如炬,无不透露出一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气度。
在他的眼中,战场如棋局,敌军如棋子,而自己则是运筹帷幄的棋手。
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洞察战局的走向,预判敌军的意图,并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素舆之所以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还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掩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当诸葛亮端坐素舆之上,从容不迫地指挥战局时,敌军很难判断他的真实兵力和战略意图。
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让敌军陷入茫然和恐慌之中,进而失去斗志。
与此同时,己方将士看到诸葛亮神态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也会倍受鼓舞,斗志昂扬。
可以说,素舆在诸葛亮手中,既是一种实用的代步工具,更是一件威慑敌军,鼓舞士气的法宝。
此外,诸葛亮在素舆上还能够更好地观察战场局势,指挥调度兵马。
相比骑马奔驰,素舆行进虽然缓慢,但却更加平稳。
这让诸葛亮能够在行进间仔细观察地形,审时度势,并根据敌军的动向及时做出调整。
同时,素舆四周视野开阔,诸葛亮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名将士的表现,对于那些勇猛冲锋的将士,他会予以表彰;对于那些临阵退缩的懦夫,他则会严厉惩处。
久而久之,在诸葛亮的调教下,蜀军将士无不悍勇善战,敢于直面任何艰难险阻。
由此可见,诸葛亮择素舆而乘,绝非只是为了怡情养性,而是在军事指挥上面也有着重要的考量。
在诸葛亮的用兵生涯中,赤壁之战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一战。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充分展现了诸葛亮以弱胜强,运筹帷幄的过人智慧。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百万雄兵,兵强马壮。
相比之下,刘备与孙权的联军在兵力上完全无法与之抗衡。
面对如此悬殊的形势,诸葛亮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冷静地分析形势,寻找突破口。
诸葛亮洞悉曹军虽然兵多将广,但是战船与水战经验都非常有限。
于是,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的战略:先是命令部下在江面上设置了一个个铁锁连环的水寨,并于其中布满火油、芦苇等易燃物品;接着又派遣黄盖、周瑜率领精锐部队,伪装成已被击溃的残兵败将,佯装投降,实则诱敌深入。
曹军果然中计,一路追击直至江心。
就在曹军全然放松警惕之际,诸葛亮却神色淡然,稳坐素舆。
他手持羽扇,凝视着滚滚浓烟滚滚而来,嘴角露出一丝胜券在握的微笑。
待到时机成熟,诸葛亮挥动羽扇,下令放火,瞬间烈焰冲天,曹军战船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
曹操虽拥百万雄兵,却在诸葛亮的巧妙部署下一败涂地,被迫仓皇撤退。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为刘备与孙权的联盟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更是奠定了诸葛亮军事谋略天才的盖世名声。
然而,这场伟大胜利的背后,诸葛亮坐拥素舆,运筹帷幄的身影,却是那样地令人难忘。
作为蜀汉的核心,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实现他的宏愿而奋斗。
他曾对刘备承诺,要助其复兴汉室,一统三分天下。
为了践行这个诺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毅然扛起了蜀汉的大旗,带领蜀军多次北伐,试图一举击溃曹魏。
诸葛亮明知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但他仍然愿意为了理想而战,哪怕倾其所有,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终,诸葛亮还是没能实现他的夙愿,却也在五丈原一战中,将其军事智慧和博大胸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时,诸葛亮已经连年北伐,身体早已大不如前。
当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相持数月后,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然而,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蜀汉丞相依然没有忘记为国家和百姓谋划后路。
他嘱咐部下将自己的遗体装入素舆,披挂上将军的战袍和头盔,伪装成生前指挥作战的样子。
在姜维等人的帮助下,这一计策得以实现。
当司马懿远远望见诸葛亮的"素舆"出现在阵前时,还以为这位足智多谋的对手仍然在世。
于是,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反而下令撤退。
直到很久以后,司马懿才知晓自己上当受骗,不禁追悔莫及,感叹诸葛亮之智慧,即便身后亦能令人胆寒。
由此可见,这个看似普通的素舆,在诸葛亮手中,居然能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
这也充分彰显了诸葛亮不凡的谋略和远见。
诸葛亮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的谋略、胆识与忠肝义胆,却从未被时间湮没。
无论是他运筹帷幄于素舆之上的从容,还是他殒命五丈原时的壮烈,亦或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无不彰显着这位千古贤相的卓尔不群。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大智大勇,何为鞠躬尽瘁。
这种精神,无疑是千古传诵的济世之光,照亮吾辈前行的道路。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