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保健很重要,安全度夏身体好

#夏日生活打卡季#​#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所谓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期。今年的“头伏”为7月20日,即入伏。而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阳气特别旺盛,人体也最易受到暑湿的双重侵袭。因此,入伏保健很重要,安全度夏身体好。结合中医养生原则和现代健康的相关建议,提供一些科学调养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朋友们安全度过炎热的酷夏。

一、饮食调养:清补为主,护脾养阳。

1、适当酸点甜点苦点,少食寒凉饮食,宜清淡,比如绿豆百合粥、薏米赤小豆粥、冬瓜莲子粥等易消化的药粥,因为这些尤其适合老人、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宜食苦瓜、西红柿、丝瓜等清热蔬果。适量吃一些红色食物,比如红枣等。切忌贪凉,冷饮、冰品易伤脾胃阳气,引发腹痛腹泻,可改喝姜盐茶等温中散湿。

2、科学合理适时补水,防止电解质的失衡。出汗多时,建议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少量多次补充,避免脱水或形成低钠。


二、起居作息:顺应天时,避暑防凉。

1、夜卧早起,午休补神,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5-6点起床,顺应夏季阳气的生发。午后小憩15-30分钟 缓解疲劳,但要避免久睡昏沉。

2、空调使用有度,室内外温差以 8℃~10℃为宜(推荐26℃左右),避免直吹头部。定时开窗通风,搭配循环扇更节能。睡眠时忌整夜吹风或露宿。


三、运动与情绪:动静结合,静心养神。

1、注意轻缓运动,避开高温,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做操、打八段锦等,时间不超过1小时。运动后忌立即冲冷水澡或饮冰水,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防止“情绪中暑”。高温最易致心烦气躁,可通过在冷凉处闭目养神等方式进行调节,并适当饮用一些清凉安神茶,以疏肝解郁。

四、中医特色调理:冬病夏治,祛湿养阳。

1、“三伏贴”是传统方法,有驱寒利湿的功效,阳气最旺时,在穴位贴敷,可防治冬季易发的咳嗽、关节炎等。

2、泡脚和按摩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也不错。睡前用40℃左右热水泡脚,刺激足部经络。按摩相关穴位,可健脾祛湿,也可艾灸等。

五、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

慢病患者:做好防暑降温,高血压患者勿擅自停药;糖尿病患者每日水果最好限制在200克;冠心病患者切忌熬夜或情绪激动。

户外工作者: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佩戴体温监测设备,体温超38.5℃立即进行降温。


三伏天虽然很炎热,但也是“夏季养阳”关键期。所以一定要避免过度贪凉、熬夜耗神,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及情志调养,可增强体质,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提醒的是,若出现严重中暑症状,比如高热或昏迷,需立即就医。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身体   阳气   伏天   电解质   高温   脾胃   穴位   情绪   饮食   方法   炎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