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条热搜,说“靠人工写头条的人快要失业了”,底下不少人感叹:“现在全是AI写的东西,冰冷生硬,看个开头就想划走!”
我不喜欢用AI写头条,我觉得没意思,无趣。要写就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如果人家想看AI的内容,还不如自己去AI一篇出来看就可以了,何必去刷头条呢?
对于AI的应用,甚至有人极度排斥。
这些话我可太有共鸣了。作为一名在财经领域爬滚打了十年的老内容人,我每天也要阅读海量文章。累了一天,谁不想看点有温度、说人话的内容放松一下?但说句实话——AI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怎么用它。
我举个例子:以前我们要查个经济数据,得在百度翻半天网页,对比来源、验证真伪,耗时耗力。而现在用AI,直接提问:“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率多少?权威出处是?”秒出结果,还带来源链接。这效率,你说香不香?
AI就像是一把锋利的铲子。有人拿它机械挖土,产出一堆“流水线罐头文章”;但也有人用它精准掘金,节省时间、聚焦思考,写出更深度、更人性化的内容。
你说AI写的东西框架雷同、语气呆板?没错,但这其实不是AI的锅。经济类、新闻类文本本身就有固定结构——比如行业分析大多从“宏观-微观-数据-案例-趋势”展开,财报解读常循“营收-利润-现金流-展望”的逻辑。AI只是学到了这套模式,而人类作者写久了,同样会带上所谓的“AI味”。
这就像你到四川住三年,说话不自觉带点椒盐味儿;到东北工作两年,句尾突然上扬还爱说“咱”,东北的“大碴子”味脱口而出。不是你想模仿,是环境塑造了你。
回过头看历史,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排斥声音:
电脑普及之初,有人抱怨打印的字“没有手写灵魂”;
工业革命时,工匠抵制流水线,说量产品失去个性;
甚至如今餐饮界,也有人坚决反对预制菜,坚持手作。
但时代从未倒退。真正的聪明人,从不拒绝工具,而是学会用它解放自己。
AI能帮我处理数据检索、信息初筛、语病修正,但我依旧把控核心:观点切入、逻辑梳理、情感注入。让冷数据有热温度,让复杂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这是AI暂时学不会的“人情味”。
再说,所谓“纯手工原创”就一定高级吗?未必。有些人东抄西借、洗稿拼凑,写得还不如AI通顺。关键从来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容是否真诚、是否有价值。
所以朋友们,别急着排斥AI。
它可以是你的助理,而不是替代你的对手。
用它查资料、理思路、提效率,然后把省下的时间用来思考、打磨、共情。记住:工具从来不分善恶,但人的选择决定价值。
拒绝AI,可能被时代甩开;
善用AI,你或许跑得更快。
在财经领域深耕十年,我始终相信“说人话、讲真情、挖本质”才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AI帮我们节省时间,而人类负责赋予灵魂——这两者,从来都不矛盾。
(骏逸JUNYI原创·请勿转载。关注我!用经济思维看生活:人生很多难题,其实早有答案。)
(部分数据来源AI搜索,作者已核验)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