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不再“硬扛”疼,河南走在前列

□记者 孙倩文 实习生 陈俐颖


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让生娃尽可能“不遭罪”,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大力推动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分娩镇痛服务。

根据《通知》,到2025年年底,全国范围内所有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都将具备提供分娩镇痛服务的能力;到2027年,这一服务将进一步覆盖至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目前,河南省分娩镇痛技术的整体推广情况如何?如何更好地推动各医疗机构开展“无痛”分娩服务?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分娩之痛 并非女性“必修课”

“宫缩来的时候,感觉肚子里像有个电钻在绞,疼得一点力气都没有。”

回忆起分娩时的经历,周琳(化名)仍眼圈泛红。好在等到宫口开了两指,周琳如愿打上了“无痛”,很快感觉自己“活了过来”。

在医学的分级中,分娩痛被列为仅次于烧伤痛的第二高疼痛级别,疼痛等级约等于10级

生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疼?

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五路院区产房护士长王茹介绍,自然分娩时的疼痛主要来自子宫收缩时肌肉缺血缺氧、宫颈扩张牵拉神经,以及胎儿通过产道时对盆底组织的压迫疼痛强度类似于“强烈痛经+肌肉撕裂”,且随着产程进展逐渐加剧。

33岁的孕妇陈女士在短视频平台上称自己在临产前因是否进行“无痛”分娩与家人产生严重分歧。

老公的理由是“别人都是开三指才打,你别太另类了”;爸爸称“是药三分毒,能忍先忍”;妈妈则更是劝她全程不打,说“打了对孩子不好”。

陈女士果断为自己签字打上了“无痛”,并称这是33年人生里最自爱的决策。最终陈女士经过“无痛”分娩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孩子。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教授姜丽华介绍,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主要指由麻醉科医生操作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是通过将药物注入产妇腰部椎管内,从而极大缓解生产过程中的剧烈疼痛。

与剖宫产相比,“无痛”分娩不仅麻醉药物浓度和用量更小,在过程管理的复杂程度上也较剖宫产时的麻醉低。在医学界,“无痛”分娩是一项被公认的易行有效、安全成熟的技术。

AI生成

十年耕耘 “无痛”分娩惠万家

姜丽华指出,当前河南省在“无痛”分娩技术的普及工作成绩斐然,走在了全国前列,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尽管河南省内各家医院由于自身条件、发展重点等因素的不同,在实际普及率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所有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医院,都能为产妇提供“无痛”分娩服务。

追溯河南省分娩镇痛技术的发展历程,姜丽华介绍,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已开启相关探索。当时,该院通过临床研究与项目申报,逐步摸索实践分娩镇痛技术,包括首先运用硬膜外导管进行术后镇痛,并将其逐步应用于分娩镇痛中。到1998年,该院在全省率先开展分娩镇痛服务。

“2014年,由美国的华人麻醉学专家胡灵群教授发起的‘无痛分娩中国行’活动来到河南,进一步推动了分娩镇痛技术在河南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为了把分娩镇痛的理念和技术推广到河南省,2014年12月开始,姜丽华教授带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产科和助产士专家团队开始了“无痛分娩河南行”公益活动。

“在河南省大力推广‘无痛’分娩技术的这十年中,并非一帆风顺。”姜丽华教授坦言,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挑战:一是医院对“无痛”分娩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产妇及其家属对“无痛”分娩的接受度不高。

她强调,医院的支持与重视是确保医疗机构“无痛”分娩推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向助产士、产科医生、孕妇及其家属广泛普及“无痛”分娩知识,也是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麻醉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心存担忧,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科普教育,才能有效消除他们的顾虑,让‘无痛’分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姜丽华说。

从2014年至2024年,10年间,姜丽华教授所带领的专家团队足迹覆盖了全省60多个县,帮助100家基层医院的麻醉科和产房规范开展分娩镇痛技术,为百万孕产妇减轻了分娩的痛苦。

姜丽华教授对10年来“无痛分娩河南行”公益活动推广过的医院分娩镇痛率和剖宫产率做了一个统计对比:

2014年,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平均为23.51%,其中5家医院为0;2018年,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平均为43.54%,最高达85%;2024年5月,妇幼专科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最高的可达到并稳定在90%~95%,二级及以上有产科的综合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稳定在50%左右。

经统计,“无痛分娩河南行”公益活动推广过的医院中有产科医疗服务的已全部开展分娩镇痛技术服务。

“此外,伴随着‘无痛’分娩科普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在临床工作中公众对于‘无痛’分娩的疑问焦点,已从过去担忧其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转变为聚焦于产妇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宜接受‘无痛’分娩。”姜丽华说,如今,产妇愈发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分娩过程中的体验,主动探索并了解“无痛”分娩技术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分娩选择。

多方协同 筑牢推广保障墙

姜丽华表示,为更好地推动医疗机构广泛开展“无痛”分娩,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在政策上为“无痛”分娩的普及保驾护航,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收费标准。各医疗机构也要充分认识到“无痛”分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才能为“无痛”分娩的推广提供坚实保障。

产科、产房和麻醉科之间的密切合作也至关重要。姜丽华表示,这三个科室就像是一个紧密相连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科室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够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多学科合作共同为产妇提供优质、安全的“无痛”分娩服务。

在公众观念普及层面,姜丽华还提到,医生应致力于向孕产妇及其家属普及分娩镇痛的正确观念,消除公众对“无痛”分娩的疑虑和偏见。

“‘无痛’分娩绝非一项简单的医疗操作,它对医务人员的资质有着严苛的要求。”姜丽华强调,参与“无痛”分娩工作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关资质和丰富的经验,这是保障产妇安全与分娩顺利进行的基础。

《分娩镇痛技术基本要求(2025年版)》明确了开展分娩镇痛技术的麻醉科医师的条件为: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麻醉专业;

取得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3年以上,经科室评估具备独立从事分娩镇痛的能力;

具有毒麻类药品处方权;具有独立的抢救与复苏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麻醉效果恰到好处,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产房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环境设施的优化到工作流程的规范,从人员配备的合理到应急预案的完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分娩体验。姜丽华称,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管理和建设,才能为“无痛”分娩技术的顺利推广创造良好条件,让更多产妇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育儿   河南   前列   麻醉科   产妇   河南省   椎管   技术   产科   医疗机构   医院   产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