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言,他表示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5.8亿,不到当前14亿人口的一半。
毕竟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的1758万几乎腰斩,而且2024年虽微升至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最为主要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那么,为何生育率下降这么厉害?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生育率呢?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 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 5.8 亿,不到当前 14 亿人口的一半。
这一预言如同一记警钟,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当下的人口数据也确实不容乐观,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仅 902 万,相较于 2017 年的 1758 万几乎腰斩。
2024 年虽微升至 954 万,但死亡人口高达 1093 万,全年净减少 139 万人,并且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同时,二胎、三胎政策遇冷,生育意愿出现明显的代际断层。
曾经,全面二胎政策落地时,专家预测每年将新增 4000 万新生儿,可现实却是四年累计只增加了 6000 多万,不到预测的三分之一,新增二孩人数也不断下滑。
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愈发谨慎,背后有着现实的经济考量。
根据《中国生育报告 2024》,0-17 岁养育成本平均达 53.8 万元,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 68 万元,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个数字更是高得惊人。
城市育儿的隐形压力巨大,幼儿园学费、保姆费用与培训支出叠加在一起,让不少家庭难以承受。
而且生育决策还伴随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对于职场女性而言,生育后职业风险率极高。
数据显示,生育后女性收入平均下降 34.3%,42.9% 的人收入腰斩,“已婚已育” 甚至成了求职的绊脚石,如何平衡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成为一大难题。
低生育现象还引发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家庭规模呈现小型化趋势,逐渐从多子女家庭向 “421” 结构转变,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养育一个孩子,家庭养老抚幼的压力剧增。
在性别角色方面,女性生育后在职场面临着巨大困境与收入落差,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同时,婚育观念也发生了代际变迁,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传统家庭责任产生了激烈碰撞,不少人因此推迟生育甚至选择不生育。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浪潮提前到来,人口结构正发生不可逆的变化。2023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9 亿,占比 21.1%,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与之相对的是,劳动力市场也在悄然转型,从曾经的人口红利逐渐过渡到人力短缺的阶段。
2023 年,我国 65 岁老龄人口抚养比为 22.5%,而根据预测,2050 年将升至 48.8%,2086 年达到峰值 85%,这意味着未来 1.1 个劳动力就要赡养 1 个老人,养老负担极为沉重。
如果未来中国人口真的降至 5.8 亿,整个社会生态将面临重构。在劳动力市场,人力成本会大幅上升,这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企业加速自动化转型。
在资源分配方面,医疗、教育资源的供需会发生变化,虽然可能会出现资源更均衡分配的情况,但也面临着如何满足老年人特殊医疗需求等新问题。
社区形态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生活方式,比如增加养老服务设施等。
深入探究生育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会发现安全感缺失对生育决策影响重大。
住房、就业稳定性等因素都会让年轻人对生育望而却步,没有稳定的生活基础,很难让他们有信心迎接新生命。
同时,生活质量预期的提升也改变了人们的养育观念,从传统的 “多子多福” 逐渐转变为 “少而精”,更加注重孩子的培养质量。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大家庭育儿功能在现代社会逐渐式微,小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往往孤立无援,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有效支持。
尽管人口变化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其中也蕴含着机遇。
在人口流动方面,可能会出现城乡人口分布再平衡的趋势,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人口可能会回流到乡村。
在技术进步方面,自动化、AI 等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短缺的问题,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社会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少子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比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线上教育等。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看法哦!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