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在行动#
《金匮要略讲义》(五版教材)指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述“中风、历节两种疾病。由于这两种病都属于广义风病的范围,故合为一篇讨论。”著名中医药学家、《金匮》学科的奠基人李今庸教授最近更具体地指出:《金匮》的中风病是广义的风病。综观该篇内容,此言甚是。
1 论述中风病的原文,治疗中风病的方药
该篇第1~3条是专论中风的,但由于第3条未涉及中风的主症——“喎僻不遂”,故往往视之为中风的轻证或变证,甚至完全不被视为中风病的条原文。方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及《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乃至《千金方》越婢加术汤(与《金匮》越婢加术汤同)等8方,其中后4方已注明出处,多非仲景方。而前4方应系仲景方,只是因其与原文的连属关系不紧密而被疑为他书之方。因此,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仲景对中风病是有论无方。
2 判断中风病的依据
上述原文和方药涉及中风患者的肢体感觉、肢体功能、精神情志、语言表达及脉象等。
2.1 肢体感觉
如肌肤不仁(2条)、不知痛处(《古今录验》续命汤)及与之相反的身痒(3条)、瘾疹(3条)、百节疼痛乃至头风(痛、眩)(头风摩散)、头重眩(《近效方》术附汤)等。
2.2 肢体功能
如肢体(半身、但臂)不遂(1条、2条)、重不胜(2条)、四肢烦重(侯氏黑散)及与之相反的妄行(防己地黄汤);还有身体不能自收持(《古今录验》续命汤)、身体拘急不得转侧(同前)、手足拘急(《千金》三黄汤)及瘈疭(风引汤)等。
2.3 精神情志
如不识人(2条)、如狂状(精神恍惚)(防己地黄汤)及烦热心乱(《千金》三黄汤)等。
2.4 语言表达
如喎僻(2条),舌难言(2条)、口不能言(续命汤)及与之相反的独语不休(防己地黄汤)等。
2.5 脉象
脉微而数(1条)(正虚风盛)、脉浮而紧(2条)(络脉血虚,外寒)、脉迟而缓(3条)(寒,营卫气血不足致风入);脉浮(防己地黄汤)(内风致病势在上兼外风)等。
2.6 其他
如吐涎(2条);胸满、短气(3条);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肿(续命汤);恶寒、不食(三黄汤);心中恶寒不足(侯氏黑散);不知食味(术附汤)等。
3 为论广义风病巧埋伏笔
《金匮·痉湿喝病》篇道:“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这是《金匮》中唯一论及的“风病”。对此“风病”,有认为是太阳中风,有认为是风温病等。笔者认为,此“风病”正好是广义的。因为对其误治,导致了津液受伤,筋脉失养,从而形成了痉病。行文至此,本条在本病中的目的本已经达到,但仲景意犹未竟,继续论道:“复发汗,必拘急。”很显然,因为津液重伤致拘急,使其又回复到风病的范围,为在第五篇论述广义风病埋下伏笔。
3.1 症状有动也有静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无处不到,变幻莫测。中风病正与此相类,故名。中风病的主症“喎僻不遂”表面看来是静止的,实则是受风或寒所致。“身体不能自收持”、“重不胜”、“四肢烦重”、“舌难言”、“口不能言”等也莫能外此,概谓之动中之“静”;而动中之“动”者也不泛其例,如“手足拘急”、“身体拘急不得转侧”、“瘈疭”、“百节疼痛”、“妄行”乃至”身痒”、“瘾疹”等。至于精神恍惚、“心乱”、“独语不休”等也属此类。
3.2 “但臂不遂”论病机
昔日认为,半身不遂者方谓之中风,而“但臂不遂”者被视为《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的痹证。实则是言中风病病机。但臂不遂、但下肢不遂、肌肤及肢体的疼痛的中风患者,临床并不难见到。然"但臂不遂"都被视作痹证, 那么第3条的"身痒而瘾疹"则更加认为与中风病无涉了。
3.3 方剂作用皆祛风
从方剂作用看,侯氏黑散能养血补脾,化痰祛风;风引汤能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防己地黄汤能养血熄风,清热祛风;头风摩散散风祛寒,活血止痛;《古今录验》续命汤补气养血,祛风散邪:《千金》三黄汤固卫祛风,解表清热;《近效方》术附汤温补脾肾,调和营卫;《千金方》越婢加术汤则宣肺泄热,以治疗凶狠、凶残的风气即所谓“厉风气”等,皆不离“风”。其中多数为外风,也涉及内风,如风引汤证;而防己地黄汤证反以内风为主,兼及外风。
由此看来,《金匮》所论中风病是有论有方了。未注明出处的侯氏黑散等4方正是为中风病而设。而林亿等所附《古今录验》续命汤等4方正是对《金匮》中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延伸与补充。(湖北中医学院)#全国科普月##江海e家#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