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城中心的老巷口,有个不起眼的糖画摊,摊主是张奶奶,今年七十二了。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推着吱呀作响的旧木车出门,车斗里装着熬糖的铜锅、磨得发亮的铜勺,还有一沓裁好的红纸。三十年了,这木车的轱辘在青石板路上碾出的痕迹,比巷子里的老槐树年轮还要清晰。
我小时候总爱蹲在摊前看张奶奶做糖画。她右手握着铜勺,左手扶着光滑的青石板,锅里的麦芽糖在火上咕嘟冒泡,金黄得像融化的阳光。“要个啥呀娃?”她总是笑眯眯地问,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暖意。不管你说要龙要凤,还是要孙悟空猪八戒,她都不打怵。铜勺在石板上轻轻一点,手腕一转,糖浆就像有了灵性,先勾出轮廓,再填满面庞,最后用小竹棍一粘,稍等片刻揭起来,一个晶莹剔透的糖画就成了。我总爱选龙,看那龙身蜿蜒盘旋,龙须飘逸灵动,舍不得下嘴,直到糖浆在手里化了点才赶紧舔一口,甜丝丝的滋味能记一整天。
张奶奶的糖画不贵,十年前卖五块,现在也就涨到八块,可用料一点不含糊。有回我早上去得早,撞见她在巷口的水井边洗山楂,红彤彤的果子在竹筐里滚来滚去。“这是给娃们做糖画时加的,”她边洗边说,“光甜腻得慌,加点酸溜溜的山楂,吃着更爽口。”后来才知道,她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熬糖,用的都是上好的麦芽糖,从不掺淀粉。有批发商找她推销便宜的糖稀,说能多赚点,她摆摆手:“娃们吃的东西,糊弄不得,我这手艺要对得起排队的娃。”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路过巷口看见张奶奶还在摆摊,双手冻得通红,却依然稳稳地握着铜勺。旁边站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举着个糖画老虎,眼睛亮晶晶的:“张奶奶,我小时候总来您这买糖画,今天特地从外地回来看看您。”张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又给小伙子做了个一模一样的老虎:“你小时候总爱哭着要老虎,现在都长这么高啦。”原来这小伙子是老顾客,小时候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城里,张奶奶知道他家条件不好,总多给半勺糖。
这样的故事,在张奶奶的摊位前每天都在上演,有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有推着婴儿车的宝妈,还有头发花白的老人,都在这甜甜的香气里找着自己的童年。
现在城里的网红小吃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张奶奶的糖画摊就像老巷口的路标,稳稳地立在那里。有人劝她开个网店,把糖画卖到全国各地,她摇摇头:“我这手艺得看着娃的笑脸做,隔着屏幕,没那滋味。”其实大家都懂,她守着的不只是一个糖画摊,更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是快节奏生活里最暖的烟火气。
每次路过巷口,我总会买个糖画,看着张奶奶布满老茧的手在石板上舞动,心里就暖暖的。这甜甜的糖画里,有童年的欢乐,有手艺人的坚守,更有咱们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底色。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小摊?如果现在再遇到,你会对摊主说些什么呢?
文章通过张奶奶摆摊的日常细节和与顾客的互动,传递出温暖情怀。你对文章的情节、风格还有其他想法,或者想增加某些内容,都可以告诉我。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