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同,应该互相尊重,要是一味以自己的视角问问题,有的问题确实是很蠢的。

就像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发了一篇报道,文章重点不是讨论中国绿能发展得有多快,也不是在分析电动车产业如何崛起,而是盯上了一个他们看不懂的问题:
“中国绿能工程搞得这么大,为什么中国人不抗议?”
报道里提到,中国在西北地区,比如甘肃、青海、新疆,建设了大规模的风电场、光伏基地,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把这些绿色能源送往华东、华南这样的大城市,而这些线路不只是穿过荒漠草原,还跨越了很多村镇,经过了不少人的家门口。

按照美国记者的理解,只要一个国家有大工程,尤其是靠近民居的电力设施,肯定就得引起反对,起码也要有居民出来表达不满,但他们看了一圈中国相关的报道,没找到什么抗议新闻,采访到的村民大多数还表示支持,这让他们很困惑。
其实从2014年以后,咱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主要方向就是从煤炭为主的传统发电方式,逐步转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尤其在风电和光伏领域,中国这几年走得非常快。
我们的光伏面板不仅出口全球,在国内铺设的速度也特别快,比如内蒙古的风电基地,甘肃敦煌的光伏走廊,还有河北张北、青海海南都成为了绿能输出的大基地。

这些地方产出的电,不能在本地消耗掉,因为人口密度低、工业需求少,所以必须通过电网传输到用电密集的地区,这就涉及到特高压输电的问题。
特高压不是普通电线杆子,它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电力传输技术,可以稳定、高效地把几千公里外的电能送到城市里,中国在这个领域是全球领先的,从技术到建设速度,都是第一梯队。
像张北—雄安的特高压线路,从立项到建成用了不到两年,而这条线路承担着把北方的风电送入华北电网的重任,还有青海—河南的特高压,光是这条线,就能解决中原地区一部分缺电问题。

这些线路穿越的地区,有些是人烟稀少的荒地,但也有不少村庄,这种大工程在别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可能得拖上十几年,因为土地征用、环保评估、公众听证会、司法诉讼一轮接一轮,最后甚至可能不了了之。
比如美国中部曾经计划建设一条跨州风电输电线路,叫“古代快线”,从堪萨斯到印第安纳,全长不到1300公里,规划了十多年,到现在都还没完全建成。
反观咱们中国,为什么能建得快,而且看起来“没什么人反对”?其实这个“为什么不抗议”的问题,反映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社会运行方式的不了解,他们习惯于用美国的社会逻辑套中国的现实,结果当然是看不懂。

在美国,土地是私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要动用私人土地,就必须获得所有权人同意,哪怕只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项目就可能被卡住,而在中国,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或者国有,国家级能源工程在征地时有明确的补偿和协调机制。
大部分村民知道这是国家项目,而且最终是为整个社会提供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所以很多人是支持的,当然,也有个别村民会觉得输电塔影响了景观,或者担心电磁波,但这些问题在实际过程中都有对应的技术解释和补偿措施。

比如国家电网会安排技术人员上门解释,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理补偿。
再一个,美国媒体总认为,抗议才是表达意见的唯一方式,在他们的印象中,只要老百姓不满,就一定会上街游行、拉横幅、喊口号,但这其实是不同社会文化造成的误解,在咱们中国,不满并不是不能表达,而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是通过村委会反映,有时候是通过人大代表递交意见书,有时候是通过网络留言渠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政策确实让大家感到改善了生活,那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少。

像北京的空气质量这几年有明显改善,就是绿能发展的直接结果,以前北京冬天一到就是雾霾,天是灰的,很多人戴口罩不是防病,而是防灰。
现在蓝天白云多了,呼吸都顺畅了,这种变化,不是靠宣传出来的,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很多人家里有孩子、老人,空气好一点,健康状况就能改善,这比什么道理都管用。
电动车的发展也类似,中国电动车这几年爆发式增长,原因之一就是国家在绿能上投入大,电力供应更稳定、更清洁,再加上政策鼓励、城市限号等因素,大家愿意买电车。

电车多了,对石油依赖少了,空气污染也减少了,像深圳、杭州、成都这样的大城市,电动车已经成了主流出行工具,您在街上随便看一眼,大概率都能看到好几辆新能源车。
其实,美国媒体看到这些变化,表面上说是“好奇”,实际上更多是“不服气”,他们不明白,中国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进这么大规模的能源转型,而且还没引发社会动荡。

这不符合他们认知里的“发展逻辑”,他们不愿意承认,咱们在推动大型公共项目时,有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机制和经验,他们宁愿相信是“压制舆论”,也不愿相信是“有效治理”。
还有一点他们忽略了,那就是咱们这些项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系统,从技术研发,到政策制定,再到地方执行,企业配合,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在一起。

比如特高压项目,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施工单位,几乎是无缝衔接,而且很多项目在开始前就已经完成了环境评估、安全检测和社会影响分析,不像美国那种“边开会边建设边被告”的模式。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在绿能和电动车这个领域,中国的确走在了前面,美国想搞清洁能源也不是没尝试,比如加州也在推广电动车,德州也有风电项目,但推进速度远远慢于中国。
美国记者总是把自己的情况当成“普世标准”,觉得全世界都该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表达意见、推动项目,但现实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价值观念,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的绿能发展之所以能跑得快、建得成,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政府在推动,企业在参与,老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
所以,中国人为什么不抗议?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不抗议,而是没那么多需要抗议的,如果一个项目让生活变好了,环境变干净了,电价更稳定了,大家自然就愿意配合。
真正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是靠吵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

有时候,不是人们不发声,而是大家都是劲儿往一处使,把目光投向正确的远方。
#头条媒体人计划#
参考资料:
累计装机规模超10亿千瓦——光伏发电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06-30 ,中国日报网
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生态协同为产业升维注入澎湃动能,2025-10-27 ,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