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1991年开始,深受泡沫经济影响,房价直线往下掉。
整个国家损失的财富相当于当年GDP的三倍,银行坏账堆积,企业倒闭潮涌来,失业率蹿到5%以上。人们背着巨额房贷,房产却贬值到负资产,卖了还不够还钱。
数万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而自杀,也因此悟出一套道理沿用至今……
1985年,一纸《广场协议》从天而降,为了纠正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日元被迫走上了急剧升值的道路。这对于一个以出口为生命线的经济体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为了对冲升值带来的冲击,保护本国出口企业,日本政府几乎是别无选择地打开了货币政策的水龙头。
央行大笔一挥,基准利率被一路降至2.5%的历史冰点。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借钱的成本变得微不足道。
于是,海量的信贷资金如洪水般从金融机构涌出,几乎是无限制地流向市场。这些钱没有太多选择,它们疯狂地涌入了当时看起来最稳赚不赔的两个领域:股市和房地产。
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就这样被吹了起来。从1986年到1990年这短短几年,价格的上涨已经完全脱离了理性的轨道。东京的商业地产价格,五年内翻了整整五倍。
放眼全国,平均地价也翻了一倍多。而在六大主要城市,地价的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3%。政府不仅没有踩刹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社会预期,让更多人义无反顾地跳进了这个漩涡。
然而,所有被债务吹起来的繁荣,本质上都是一个纸老虎。1990年,当日本央行意识到经济已经严重过热,猛然调转方向,开始收紧银根时,清算的时刻到来了。他们采取了最直接也最猛烈的手段——连续加息,将基准利率从2.5%一路飙升至6%。
这根戳破泡沫的针,首先刺向了股市。1989年底还站在云端的日经指数,应声倒下,开启了漫长的熊市。紧接着,从1991年开始,房地产市场也进入了断崖式的下跌通道。曾经坚不可摧的房价神话,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商业地产价格从最高点暴跌了87%,几乎回到了原点。普通人的住宅价格也普遍下跌超过一半。更可怕的是,这并非一次性的调整,而是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持续下滑。
这场泡沫的破裂,让整个日本国民财富的损失总额,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这个国家当年GDP的三倍。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这是资产负债表的崩溃。而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无法挣脱的宿命。无数家庭的毕生积蓄在一夜之间蒸发,更残酷的是“负资产”现象的出现。
所谓负资产,就是你房子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低于你尚未还清的银行贷款。房子卖了,不仅什么都剩不下,还倒欠银行一大笔钱。
在日本,这笔债务有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特性——终身追偿。它不像在美国,个人可以通过申请破产来获得喘息之机。在这里,债务会像一个烙印,跟随你一辈子,直到还清为止。这个制度设计,将宏观经济的灾难,精准地转化为了无数个体的终身悲剧。
当经济的根基动摇时,社会层面的冲击接踵而至。企业成片倒闭,失业率一路攀升至5%以上,全国失业人数达到290万。
无数勤勤恳恳的上班族,特别是那些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性,突然之间就被抛出了社会运转的轨道。他们失去了工作,却背负着永远还不完的房贷和养家的责任。
生活的压力是具体的。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一下子倒退回了1987年的光景。消费全面降级,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萎靡状态,后来被称为“低欲望社会”。这并非人们主动选择无欲无求,而是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做出的最无奈的被动选择。
比财务破产更可怕的,是精神的崩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了压垮许多日本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的二次探底,让本已脆弱的社会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援助热线被潮水般的求助电话打爆,每一个电话背后,都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灵魂。
最令人痛心的数字,出现在1998年。这一年,日本全国的自杀人数首次突破了3万人大关,比前一年激增了34.7%,凭空多出了近9000个逝去的生命。
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失业的中年男性,是占比最大的那个群体。从财富狂热到走上绝路,对他们而言,不过是短短几年的距离。
惨痛的代价,换来了刻骨铭心的教训。这场危机,彻底重塑了日本的国民心态与国家经济哲学。一种以“避债”和“务实”为核心的“债务思想”,开始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国家的骨子里。
人们终于明白,房地产应该回归其最基本的居住属性,而不是一个可以无限炒作的金融工具。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石。这种共识,源于对那种由债务驱动的虚假繁荣的深深恐惧。
这种思想转变,直接体现在了政策的转向。金融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开始严格管制信贷,严防资金再次过度涌入单一的资产类别。
宏观调控的工具箱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审慎,以应对市场的任何过热或过冷迹象。在产业层面,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试图构建一个不那么依赖房地产的、更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民众的行为也在悄然改变,人们的投资观念趋向分散化,不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房地产这个篮子里,而是转向股票、债券等更多元的渠道。企业也开始了漫长的“去杠杆”过程,优先偿还债务,而非盲目扩张。
非金融企业的净借贷从正转负,这个修复过程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2013年左右才趋于稳定。
三十多年过去了,日本经济虽然再也未能重返当年的巅峰,甚至在全球经济体量排位中被德国超越,跌至第四,但那副沉重的“债务枷锁”却也内化成了一种深刻的国家记忆和行为准则。
后来,日本也曾尝试通过“安倍经济学”等大规模刺激政策,包含量化宽松乃至负利率,试图挣脱这副枷锁。但其政策的底层逻辑,依然无法摆脱当年那场债务危机的深刻烙印。
信息源:什么是日本泡沫经济?这种经济现象如何影响全球市场? 和讯网。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