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天天吃护肝片养生,怎么反而肝坏了?”
“张阿姨,这不是护肝,这是护送你进医院啊。”
65岁的张阿姨,本来想靠保健品“补补身体”,结果转氨酶飙到正常值十倍,被紧急送进ICU。更讽刺的是,隔壁病床的18岁小刘,也因为补钙过量,骨骺线提前闭合,身高永远停在了1米55。
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国家药监局2024年公布的数据里,仅保健品不良反应报告就超过12万例,其中六成与过量或混用有关。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虚不受补”的说法,意思是身体并不是缺什么就往死里补,有时候补得越多,反而伤得越深。
养生这件事,不是你想补就能补对的,它更像走钢丝——平衡了,才安全。
那保健品到底怎么吃,才不至于变成“保命丹”变“催命符”?
一、三个最坑的养生误区
1.“天然无害”,只是你以为
很多人觉得维生素、鱼油、蛋白粉是天然的,就可以多吃。但一旦浓缩成胶囊或粉末,剂量高得惊人。
比如维生素A过量,会引起脱发、皮肤干裂、肝脏损伤;蛋白粉吃多了,肾脏得拼命工作,久而久之可能结石,甚至尿毒症。
2.“进口更安全”,只是贵得更狠
2024年海关查获的走私保健品中,有37%被检测出非法添加处方药成分,比如降糖药、伟哥成分。这些成分吃进去,会让血糖骤降到休克,或者让心脏超负荷运转。
别看包装精致、价钱高,它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
2.保健品能当药,迟早害你没命
有糖尿病患者,信了“降糖保健品”的广告,把胰岛素停了三个月,最后导致视网膜坏死,彻底失明。保健品本质不是药,替代药物的结果,就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二、最容易掉坑的三类人
1.中老年人
一口气吃五六种保健品,早上一把、晚上再来一把,觉得是“多管齐下”,其实是让肝肾全天候加班。有研究发现,长期混用多种补剂的人,肝肾损伤风险增加近40%。
2.宝妈群体
给孩子盲目买“增高钙”“益智DHA”,以为是在赢在起跑线。结果可能是骨骺线提前闭合,孩子的身高被锁死,甚至诱发性早熟、过敏休克。
3.上班族
熬夜之后狂吞护肝片、维生素,像是在救火,但不同补剂的成分会互相反应,反而引发急性肝炎,肝功能指标像坐过山车一样往上冲。
三、安全补剂的三条铁律
1.先查身体再决定
做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大部分人其实不缺额外的营养补剂。医生说缺什么,再补什么,才是对的节奏。
2.看懂成分表
避开名字里带“XX西林”“XX松”这种药物名称的产品,这类成分很可能会让补剂变成药,风险骤增。
3.能吃出来的,别吞胶囊
每天一个鸡蛋、200克深色蔬菜、适量坚果,就能满足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既安全又省钱。
四、出现不适时的应急处理
立刻停用可疑保健品
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避免脱水
若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可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
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马上去医院并带上保健品包装给医生看
五、怎么辨别正规保健品
1.认准“蓝帽子”标识
这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没它的,基本都不靠谱。
2.查批号
登陆国家药监局官网输入批号,能查到注册信息才算正规。
3.拒绝“万能神药”宣传
任何宣称“包治百病”“吃了不生病”的产品,都是赤裸裸的骗局。
结尾
保健品,就像一把双刃刀——用得好,它是帮你打磨健康的工具;用错了,它会毫不留情地割伤你。
别被广告里的“补”字冲昏了头脑,真正的养生,不是瓶瓶罐罐,而是懂得节制、平衡和科学。
下次再伸手去拿那瓶补剂的时候,先问自己一句:这是我身体需要的,还是商家希望我相信的?答案,可能决定了你是养生,还是养病。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