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首富吕不韦:曾用小“文信”收割六国韭菜

战国末年,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在各国行走,眼光毒辣,胆子也大,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但最厉害的不是他囤积货物,而是他“囤积”了一个人——秦国公子异人。

当时异人在赵国当人质,日子过得惨兮兮的,秦国不疼,赵国不爱,谁都不拿他当回事,他的日子过得比寻常百姓还要窘迫,谁也不会多看一眼这个落魄的王孙。

可吕布见到异人后,大喜,认为“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吕不韦问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吕不韦再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父亲说:“无数”。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异人去赵国当人质时,还是秦昭王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安国君,也是太子。虽然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就是其中一个儿子,排行居中。但因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宠爱,就被安国君派往赵国作当了人质。

吕不韦敏锐的目光锁定异人后,一面砸钱投资异人(甚至把自己最宠爱的舞女赵姬都送给了他,后来赵姬生了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一面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国,终于博取华阳夫人的信任。经过他的一番运作,后来,异人真的当上了秦王,这就是秦庄襄王。

有了异人这个靠山,吕不韦也跟着飞黄腾达,当了丞相,封为“文信侯”,还得了洛阳十万户的封地,富得流油。吕不韦为了彰显权势,他铸造了一种与自己的官名有关联的小钱,叫“文信钱”。

1.9*2.76 1.8*2.60 1.8*2.17

这钱虽然小,但意义可不小——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商人主导发行的货币,象征着吕不韦从商界到政界的巅峰人生。

吕不韦在位极人臣期间,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他在政治上权倾朝野,在名望上荣华盖世。随着他的门客在六国游走,吕不韦以文信侯之名铸造的文信钱,流通范围反比管钱更广。据考古发现:文信钱出土数量是同期官钱的3倍。

可惜,在秦法森严的体制下,吕不韦私铸钱币的流通,无疑是对中央铸币权的公然挑战。然而,权势滔天的吕不韦,早已位极人臣,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他飞得太高,高到连尊他为“仲父”的秦王嬴政,都感到如芒在背。

在年轻的嬴政眼里,这位权倾朝野的仲父,早已逾越了君臣之界。于是,帝王心术悄然运转——嬴政开始步步紧逼,借机削权,直至吕不韦从云端跌落。而真正致命的,是那场由吕不韦亲手引荐的“嫪毐之乱”,彻底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多年后,当流放的马车碾过蜀道的碎石时,白发苍苍的吕不韦从袖中摸出一枚文信钱。已经有了包浆的表面,仍能辨认出当年精心设计的纹路。山风穿过车厢,带来远处贩夫走卒的叫卖声——他们用的,正是这种小巧的铜钱。商人出身的丞相突然笑了,笑声惊飞了道旁的寒鸦。

他知道自己走不出蜀道,因此无奈的喝下了他曾经送过别人的毒酒。

直到1955年,考古人员的刷子拂去洛阳古城遗址的尘土,那些沉睡两千年的石范才重见天日。残存的陶范上,“文信”二字依然清晰如新,仿佛还在诉说那个商贾与王权纠缠的时代。而散落各处的铜钱,则成了吕不韦官场沉浮最沉默的见证者——当金钱与权力相遇时,既铸就了辉煌,同时也埋下祸根。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就像他铸的“文信钱”一样,看着不大,但能量惊人。他靠“奇货可居”的智慧爬上巅峰,又因权势太大摔得惨烈。不过,他投资的“货物”异人,最终让秦国更加强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铺了路。这买卖,到底是赚是赔?历史自有答案。

再看看这个小文信,上下刻四曲暗合纹,左右写“文信”二字。青铜质地,书体坚实,钱体大小基本一致。右一文信阔郭,文字笔画纤细精整,铜质细腻,枣皮锈干坑包浆,右二下图左一文字比划较粗,笔画有粘连之处,锈色以绿色为主,有粉绿色有害锈;右三为褐红包水坑包浆,表面有颗粒状微生物。三枚文信虽锈色不一,但神韵相同,大小接近,铜质都细腻光滑,锈色包浆瓷实自然。虽然不起眼,但它的文化含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韭菜   首富   秦国   国君   王权   秦王   父亲   位极人臣   人质   权势   奇货可居   洛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