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
7月30日,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上说了这么句话,算是坐实了星巴克中国业务要部分换主人的传闻。
这位全球咖啡巨头掌门人补充道:“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话音刚落,市场瞬间沸腾,星巴克美股盘后大涨4.56%。与此同时,Centurium Capital、高瓴资本、KKR等近30家国内外私募股权机构已向星巴克提交非约束性报价,目标估值高达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13亿左右。
星巴克中国卖身背后,是全球门店的持续低迷。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财季,这家全球咖啡界的巨头净利润同比跌了47%,从去年同期的10.5亿美元一下子掉到5.58亿美元。更让人头疼的是,它全球同店销售额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这次跌了2%。
北美这块老家底盘不住了,是星巴克业绩垮掉的主要原因。这一区域的营业利润从14.33亿美元缩到9.187亿美元,利润率也从21%猛地跌到13.3%,创下了这几年的最低水平。
对于业绩下滑,星巴克说是因为“去杠杆化、战略投入还有咖啡涨价带来的通胀压力”,但这些说法在冷冰冰的数字面前,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虽说第三季度全球新开了308家门店,但单店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差,这是明摆着的事儿。星巴克在全球市场已经没什么增长劲头了,四万多家门店撑起来的咖啡王国,根基眼看着有些不稳,急需找到新的增长路子,这也让处理中国业务的事儿变得越来越急。
星巴克以前在中国市场的风光,那是没话说的。2017年的时候,它以42%的市场份额甩了别家一大截,妥妥是中国现磨咖啡界的老大。那会儿随便进哪家星巴克,都能看到白领们捧着马克杯在笔记本前忙活儿的样子,“第三空间”这个说法早就扎进大家心里了。
然而时移世易,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确实已从2019年的34%暴跌至2024年的14%。尽管门店数量超7000家,覆盖近100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但其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2025年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业绩数据表面看似回暖,营收同比增长8%至7.9亿美元,同店销售额增长2%,为六个季度来首次增长。
可亮眼的增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问题。平均客单价同比降了4%,消费者明显更爱买便宜的产品了。这数据说白了就是个挺残酷的现实:大家越来越在乎价格了。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价格定位与本土消费力的错位。
2024年国际劳工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照平均工资计算,中国消费者一天工资仅能购买6杯星巴克,而日本消费者能买21杯,韩国消费者高达27杯。
当本土对手将咖啡价格压到9.9元常态化区间,星巴克的高价策略使其在性价比战争中节节败退。
星巴克如今的发展难题,恰恰让中国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势头显得愈发强劲。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的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品牌竞争力排行榜上,前十名里本土品牌占了六个,瑞幸稳稳坐在头把交椅,星巴克则落到了第二的位置。
瑞幸凭借“9.9元常态化促销”策略和数字化运营能力,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8.4%,门店突破2万家。其生椰拿铁3年累计销售额突破百亿元,AI动态定价系统大幅提升坪效。
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以均价8元主攻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覆盖率超70%,门店近7000家。其5元一杯的美式咖啡,成为小镇青年接触现磨咖啡的首选入门产品。
Manner Coffee则凭借“小门店高周转”模式,在一线城市白领中赢得青睐,单店日均销量超300杯。
中国咖啡产业正以30%的年增速狂飙,2023年规模达2654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大关。Z世代消费者占比超40%,日均咖啡消费量达2.3杯,推动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
可是面对本土品牌的围攻,星巴克的市场地位岌岌可危。“第三空间”理论在中国市场逐渐失效,被“数字化+高周转”的新模式取代。
面对困局,星巴克并非坐以待毙。
今年6月10日起,星巴克中国推出“夏日心动价”,包括其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在内,共计数十款产品参与此次降价。以大杯为例,平均价格降幅约5元,中杯产品最低价格为23元。
这次降价,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5年来头一回搞这么大规模的调价。说白了就是想在非咖啡饮品市场发力,学着瑞幸搞“上午卖咖啡,下午卖别的饮品”那套全天候服务模式。
同时,星巴克加速下沉至县级市场,2024年新进入166个县城,县域商圈单店模型跑通。截至2025年第三财季,中国市场新开70家门店,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
然而这些努力效果有限,第三季度客单价同比仍下降4%的数据表明,消费者对星巴克的降价幅度并不买账。在县域市场,其价格定位仍远高于当地消费水平,下沉之路充满挑战。
据多家媒体报道,星巴克计划在交易中保留中国业务约30%的股份,其余股权将由多家买家分食,且单一买家持股不超过30%。这种股权分散化设计,暗示着星巴克试图避免控制权旁落的底线思维。
星巴克中国业务要出售的消息,眼下成了资本市场里最受关注的事儿。倪睿安说,到现在已经有20多家有意向的收购方,表现出了挺强烈的兴趣。
有意思的是,7月有消息说,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也掺和到这场竞购里来了。要是这事儿是真的,那中国咖啡市场上这两大对头,说不定会在资本层面达成一种挺微妙的和解。
倪睿安强调寻找“拥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如果私募基金接盘,必然追求短期回报与退出路径,这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需要的长期主义形成天然冲突。从这个角度考量,瑞幸不失为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合适买家。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境遇转变,其实并不是独一份的情况。从肯德基、麦当劳到优衣库,这些外资品牌在咱们中国消费者眼里,身上的光环正一点点变淡。等本土企业摸透了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和品牌营销的门道后,那些跨国巨头才猛然发觉,中国市场的玩法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对那些有意收购的企业来说,星巴克中国的价值还是挺可观的。七千多家门店织成的零售网络、上千万的会员群体、现成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是很难原样复制的家底。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重新调整它的商业模式,让它更合中国市场的价格胃口和消费习惯。
但无论如何调整,星巴克都必须直面一个根本问题:在9.9元咖啡时代,30元一杯的咖啡如何证明其溢价的合理性?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