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够分了?日本刚要5万,俄罗斯又急订300万,莫迪预言成真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前言

2025年下半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炸锅了!

一边是日本北海道的养老院内,护工推着轮椅在走廊里狂奔,身后还跟着3个等待换药的老人,院长对着电话嘶吼:再没人来,我们就要停摆了!

另一边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工厂里,焊接设备积了层薄灰,车间主任拿着名单叹气:本该三班倒的流水线,现在连两班人都凑不齐!

就在焦头烂额之际,两个国家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同一个地方:印度。

日本刚抛出5万技术人才的需求,俄罗斯直接砸出300万的“大单”,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印度那边却先慌了。

国内高铁工地的包工头蹲在地上骂街:熟练焊工全被国外挖走了,这桥墩子何时才能架起来?

全球正陷入一场“抢人混战”,而印度恰好站在了风暴中心,印度不是一直被人说“人多到成负担”了吗?怎么突然就成了被人争抢的“香饽饽”?

日本:需5万技术人才

日本“老龄化”早就不是新闻,但没人想到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一出来,连日本政府都坐不住了:半年时间里,人口净减少近50万,出生的孩子还不到34万,去世的老人却有83万多。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月都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消失”,最头疼的是服务业,尤其是养老和医疗。

东京某家医院的护士长透露,现在内科病房里,一个护士要管八个老人,连吃饭时间都得抱着病历本啃,更别说按时交接班了。

医院没办法,只能紧急开设日语培训班,专门教外国人基本的护理用语,可即便这样,愿意来的人还是少得可怜。

日本民众对移民的敏感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移民”这两个字在日本舆论场里几乎就是“雷区”,所以这次引进印度人,政府特意换了个说法,叫“技术人才交流”,还加了一堆限制。

不能带家属,合同就签五年,到期必须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怕引发民众不满的“缓冲剂”。

可该来的抗议还是来了,大阪街头有人举着“日本是日本人的日本”的牌子游行,社交网络上更热闹。

有人把富士山P成了一碗冒着热气的咖喱饭,还有人调侃再过几年,东京湾是不是要改名叫恒河支流了。

日本政府心里也没底,这5万人说白了就是“试验品”,要是社会能接受,后面可能还会加量;可一旦出点乱子,整个外劳政策说不定就得翻车。

俄罗斯:300万劳动力缺口

这边日本还在为5万人纠结,俄罗斯那边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300万的劳动力缺口,可不是随口说说的数字,而是俄罗斯总劳动人口的4%。

为啥缺这么多人?俄乌战争是绕不开的原因,很多年轻劳动力要么被征召入伍,要么干脆带着家人跑到其他国家,传统的“劳动力外援”中亚劳工也靠不住了。

以前中亚人愿意来俄罗斯打工,是因为能赚比老家多不少的钱,可现在中亚国家自己发展起来了,不少人宁愿在家门口找活干,也不愿跑到战火纷飞的地方冒险。

俄罗斯没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印度身上,这两年俄罗斯的动作看得出来有多急切:签证政策一松再松,之前要等半个月的工作签证,现在一周就能下来。

有些地区还专门开通了“劳工绿色通道”,印度工人落地就能办临时居住证;连俄罗斯大使馆都设了劳工专线,专门解答印度人的咨询。

更夸张的是,俄罗斯不少企业直接派团队去印度的邦里招工,在德里、孟买的招聘会上,俄罗斯企业的展台前总是排着长队。

工作人员拿着俄语教材跟求职者承诺“只要肯学,包教包会,工资是印度本地的三倍”。

印度为难了

可印度这边也有自己的难题,不是说有人要,就能马上送过去的,俄罗斯需要的是懂技术、能上手的工人,比如电焊工、机械维修工,这些都得经过专业培训。

印度虽然开了不少培训班,特伦甘纳邦还专门针对俄罗斯市场设了课程,既要教俄语,又要练技术,甚至连俄罗斯工厂的安全规范都得学,可培训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培训机构的老师这么吐槽道:很多学员连基本的电路知识都不懂,要想达到俄罗斯的标准,至少得练半年,可企业等不了那么久。

更麻烦的是印度国内的“用工荒”,这些年印度搞基建,高铁、工业园、电网改造,哪个不需要人?

之前印度某高铁项目的负责人就抱怨,本来招了200个熟练焊工,结果一半被俄罗斯的企业挖走了,现在工期都得往后拖。

对工人来说,去哪儿干活心里跟明镜似的,在印度干,一个月顶多赚3万卢比,去俄罗斯能拿到10万卢比,就算要学俄语、适应气候,也比在国内划算。

可这样一来,印度自己的项目就没人干活了,形成了“国外抢着要,国内不够用”的尴尬局面。

莫迪预言成真

其实这一切早在十年前莫迪就预料到了,2014年莫迪刚上台,就提出了“全球印度人”的概念,当时不少人觉得这就是个空口号,可现在再看,莫迪是真的在按这个思路布局。

印度把劳动力当成了“国家资产”来经营,国内建了几十个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按海外市场的需求定制课程。

去中东的学阿拉伯语和建筑施工,去日本的学日语和护理,去俄罗斯的就专攻俄语和工业技术。

这套体系运转得有多成熟?2024年的数据显示,印度在海外工作的劳动力已经超过1100万,这些人每年往国内寄回的钱更是吓人,2022年就有1080亿美元,占了印度外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对莫迪来说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输出劳动力能缓解国内的失业压力;海外的印度人多了,在国际上也能多些“话语权”。

比如在美国的硅谷,印度裔高管越来越多,不少政策制定时都会考虑印度的利益;在中东,印度劳工撑起了当地的建筑行业,印度和中东国家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可光鲜背后的问题也不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人才空心化”,印度培养的高端人才,比如AI研究员、医生,很多都跑到了国外。

全球8%的顶尖AI研究者来自印度,可留在印度工作的只有1%;印度还是全球输出医生最多的国家,大约7万名印度培养的医生,最后都去了欧美。

莫迪政府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搞了不少引才计划,承诺给回国的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可效果并不理想。

有AI研究员坦言,“在国外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薪资也是印度的十倍,除非印度的科研环境有质的改变,否则很难回去”。

还有那些通过非正规途径出国的印度人,日子过得更是艰难!

为了润到国外,有人找中介办假结婚,结果发现“新娘”是好几个人共享的,钱花了,签证还没拿到,有人靠背雅思模板蒙混过关,拿着高分成绩单到了国外,连海关的问话都听不懂。

更有甚者选择偷渡,穿越雪山、沙漠,一路上要躲避边境巡逻,还要提防黑帮,不少人要么在半路上失踪,要么被抓了遣返。

美国移民局之前还搞过“钓鱼执法”,开了家假大学吸引想骗签证的印度人,最后抓了两百多个,可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印度该怎么抉择?

现在全球的局势很明显,发达国家缺人,发展中国家印度有人,看似是完美的“供需匹配”,可里面的矛盾一点都不少。

日本怕印度人多了影响本土文化,俄罗斯怕招不到足够的熟练工,印度怕国内人才流失、基建拖后腿。

这场“抢人混战”说白了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谁能平衡好各方利益,谁才能笑到最后。

莫迪当年的“全球印度人”预言,现在看来是成真了,可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得看后续的发展。

如果印度能在输出劳动力的同时,留住高端人才、补齐本土产业的短板,那就能把“人口红利”变成“发展红利”。

可要是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国内的需求,最后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未来几年全球“抢人”的热度只会越来越高,印度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仅关系到千万印度人的命运,也会影响全球的劳动力格局。

毕竟在这个“缺人”的时代,谁掌握了足够多的优质劳动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而印度显然已经站在了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2025-10-11,《俄罗斯正面临300万劳动力缺口,印度拟向俄罗斯输送大量技术工人》

上观新闻:2025-10-01,《日本成为印度人的“美国梦”平替?日本人“炸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财经   俄罗斯   印度人   日本   成真   印度   劳动力   俄语   全球   国内   劳工   中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