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夜色静谧,63岁的林叔躺在床上,手里还攥着刚摘下的手环。他习惯性瞅一眼时间——21:55。
多年来,他从未“违背”过家里的铁律:“10点一定要睡觉!”但奇怪的是,这一两年即使10点准时上床,常常还是数羊到深夜。半夜醒来一次,天蒙蒙亮又彻底清醒,白天却反而头昏脑胀。
林叔的困惑并非个例。很多过了63岁的朋友都会问:“10点睡觉不是最科学吗?为什么越睡越累?”其实,医学研究已经给出答案:“10点睡觉”并不是老年人真正的健康睡眠“黄金法则”。

如果还在死守钟点表,不仅没用,反而还影响精神。到底睡觉最重要的是什么?医生劝你,这3点才是决定睡得香不香的关键!第2点特别容易被忽视,很多人做错了还不自知。
很多人依旧坚信“早睡早起身体好”,甚至觉得10点之后还不睡是在慢性“自残”。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节律和睡眠结构都悄然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的睡眠中心数据显示:超6成的63岁以上老年人,即使晚上10点准时上床,实际入睡时间普遍在22:50以后,夜间平均醒来次数比中青年高出近2倍。这与人体激素、神经变化有关。
随着年纪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深睡眠比例大幅下降,大脑对“睡眠定时”反应降低。也就是说,身体到底困不困、什么时候想睡,受生物钟主导多于外部规定。

如果一味强迫自己某个点上床,很容易陷入“失眠—焦虑—越睡越差”的恶性循环。反而放松一点,顺应身体节奏,睡眠质量会更高。
“拼睡眠时长”其实没意义。多项权威研究发现,60岁后老年人每日自然睡眠时长为5.5-7小时即可,硬凑8小时反而导致白天嗜睡、夜间浅眠。睡得踏实远比睡得久更重要。
其实,医生们更强调“会睡觉”而不是“睡多久”。尤其过了63岁,以下3点尤其重要:
一、顺应自己的生物钟,不要强迫“几点睡”
很多人睡前紧盯时钟,到了10点强迫自己躺下,结果怎么都睡不着。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项目研究表明:入睡理想时间,是你自然感到困倦、眼皮打架的时候,而不是外部规定的“时间节点”。
别和生物钟较劲,各人入睡时间浮动30-60分钟都很正常。这样能显著降低入睡焦虑,提升深睡眠比例。

二、重质量而非时长,别“赖床攒觉”
不少中老年朋友总觉得“睡够8小时才是真健康”。其实,只要第二天醒来精神清爽,哪怕只睡5-6小时,一样没问题。
无数案例显示,很多人为赖床反复入睡,反而拉长浅睡时间,醒后更疲惫。《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数据显示,63岁以上人群若能够80%以上时间保持“持续睡眠”状态,日常精力及认知力都优于仅依赖时间长短的人。
三、夜间少折腾,白天多活动
63岁以后,夜间反复醒、起夜,成为很多人的烦恼。其实,与其死磕入睡时间,不如白天让身体更“累”一点。

白天多走动、晒太阳,适度运动,大幅提升褪黑素分泌。相反,白天久坐、午睡过长,只会让大脑夜间“闲不住”。医生还建议睡前避免过度饮水,适当“背景音”(比如轻柔音乐),有助减少夜间清醒机会。
不少朋友早晨醒了还强行赖床,心想多睡会“补觉”。但研究发现,赖床会打乱生物钟节律,让大脑更难重新启动,反而导致“越睡越困”。
白天缺乏身体活动,也是导致晚上难以入睡的主因之一。还有很多人用“数羊”帮助入睡,其实会让大脑保持“计算”状态,容易越数越清醒。专家建议,不如用“深呼吸法”或循序渐进的肌肉放松法,更容易入睡。

1. 睡前45分钟逐步暗灯、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营造昏暗安静环境。
2. 白天保证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慢走、打太极),白天多晒太阳,有助于夜间入睡。
3. 睡眠节奏顺其自然,只要有困意就上床,早醒可以直接起身洗漱,不要赖在床上硬凑时间。
健康不是“抄别人的作息表”,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63岁以后,睡觉要“顺势而为”,会睡比拼时长更重要。正如专家所说,“睡得安稳、白天精神”才是健康老年的金标准。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背景都不同,文中建议仅供参考。若存在长期失眠、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睡眠门诊进行专业评估与指导。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2023年版)》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老年人睡眠生理变化及管理建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第40卷第6期
世界卫生组织.《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手册》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