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很快就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最受关注的一点是,餐饮门店到底用没用预制菜、怎么用的,首次被纳入了信息披露的范畴。
之前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部分餐品是预制菜,西贝一开始还断然否认,这事当时闹得挺大,现在有了国标草案的消息,大家对预制菜“明明白白消费”的期待一下子又高了起来。
说实话,之前预制菜行业确实有点“乱”,没有统一的说法。这次国标草案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先给预制菜定了“身份”,再划了安全线。
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里把预制菜的分类、原料要求、加工工艺、贮存运输规则还有检验方法都做了统一规定,更关键的是,第一次提出了“不添加防腐剂”这样的强制性指标。以前行业里有141项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看着多,但各有各的侧重,监管的时候经常找不到直接依据。
现在国标聚焦“安全底线”,以后监管部门执法也有了明确的尺子,这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多了层保障,毕竟谁也不想吃到不明不白的预制菜。
在国家标准落地前,地方上其实已经有了不少探索,广东就是走在前面的省份。作为全国预制菜产值最高的地方,广东已经出台了8项省级地方标准,还上线了全国首个和预制菜相关的标准体系。
2025年1月,广东发布的两项地标特别有代表性,一个是《预制菜术语及分类》,一个是《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
本来想觉得地方标准可能会比国标窄,但后来发现广东这两项标准考虑得挺细:前者不仅说清了预制菜是“预包装菜肴产品”,还按原料类型、品种、食用方式分了类,连肉制品、水产制品这些细分品类都覆盖到了,甚至把“煲”“浸”“啫”这些粤菜特色工艺也加了进去,这样既能规范生产,又能保住粤菜的味道,挺巧妙的。
后者则是全国第一个预制菜包装标识的地方标准,要求产品名称必须标“预制菜”或“预制菜肴”,提了哪种原料就得说清投料量,还得写明白怎么吃、怎么烹饪,消费者拿在手里一看就清楚,不用再猜来猜去。
广东的标准侧重生产端和包装端,而湖南则把目光对准了餐饮门店的公示环节。2025年7月,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答复政协提案时说,要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进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还会指导行业协会做《公示指南》。
也就是说,不管是商场里的快餐店,还是高端酒楼,只要用了预制菜,就得在菜单、点餐页面或者店里显眼的地方标出来,不标的话就算“信息不真实”,要面临处罚。但实际推进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地方市场监管人员说,商家主动公示的意愿不高。
其实也能理解,商家怕消费者看到“预制菜”三个字就不想点了,影响生意。可反过来想,要是不公示,消费者吃了之后才发现是预制菜,心里更不舒服,反而容易引发投诉,对商家的口碑伤害更大,这么看来,不公示其实并非明智之举。
预制菜要规范,成本问题绕不开。业内人士估计,国标落地后,“不添加防腐剂”和“升级冷链”这两项要求,会让预制菜的成本涨不少。我认识中部一个小预制菜厂的负责人,他说他们厂年产能5000吨,要是按国标改设备,光加两条恒温生产线、三辆冷藏车就得花800多万,他们根本扛不住,怕是两年内要么被大厂家并购,要么就得退出。
而那些头部品牌就不一样了,产能大、供应链全,能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涨幅压下来,以后市场份额可能会越来越大。这种洗牌看着有点残酷,但对行业其实是好事,小厂退出后,劣质产品会少很多,头部企业也会更注重品质,消费者能买到更放心的预制菜。
很显然,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关键不在“是不是”,而在“知不知道”。之前有个生活服务平台做过调研,大部分消费者点餐时都想知道是不是预制菜,还有不少人说,要是商家主动公示,会更信任这个品牌。这说明消费者不是反感预制菜本身,而是反感被隐瞒。
商家主动公示,既能保住消费者的信任,也能减少舆情风险,比如之前西贝那种“否认又被质疑”的麻烦就能少点。同时,生产企业也会被逼着改进产品,比如缩短保质期、让口感更接近现做的,整个行业就能往好的方向走。
现在来看,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合规发展”的拐点已经到了。国标草案过审、地方积极探索,这些都是好信号,但还有问题没解决:国家层面还没有强制公示的法律法规,中小餐饮门店执行公示要求也有难度。
后续还得靠监管部门加快配套法规的制定,明确商家该做什么、不做会怎样;行业协会也可以帮中小商家做些培训,给点简单的公示模板,降低他们的执行门槛。商家也得慢慢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公示要求;消费者也不用把预制菜当“洪水猛兽”,理性看待就行。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