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清算!比恒大还多1.14万亿,专坑中国富豪的他,这次彻底栽了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1月,这个集团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它曾经是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管理资产一度达到3.6万亿元的金融巨头,如今沦为资不抵债的“弃子”。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它债务比恒大还多出1.14万亿元,波及了约15万名高净值投资者,他们的财富在一夜之间蒸发,许多企业主直接断链、项目停摆,家庭财富断崖式缩水。

曾经,中植集团被视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典范,甚至一度被视为“比恒大还稳”的存在,那它到底是怎么从“金融优等生”变成“爆雷样本”的?

1995年,解直锟创办中植集团时,这家公司还只是一家地方性的小型实业企业,主营业务涉及木材加工、再创作等传统领域,靠着踏实经营与灵活转型,公司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2002年前后,中植以1.2亿元收购了中融信托,通过这块信托牌照,正式叩开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大门。

此后几年,中植迅速布局信托、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大量收购控股企业,扩张速度惊人。

到了2014年前后,中植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7000亿元,但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中植联合旗下的四大财富公司,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高晟财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

这些理财产品的门槛设定在100万元起步,承诺年化收益高达8%至12%,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在财富顾问单笔销售可得百万元提成驱动下,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高净值客户。

客户获得高回报,公司获得充足资金,财富顾问也有丰厚收入,但这一模式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的逻辑支撑,一旦资金流中断,整个资金链就会崩盘。

到了2019年,中植集团管理和控制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3.6万亿元,旗下投资企业超过5000家。

然而此时,中植集团资产结构已经极度复杂,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大量资金流入风险极高的地产、矿产、城投等领域。

2021年,中植创始人、董事长解直锟因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这对集团构成了结构性打击,作为高度集权型的企业,中植的很多关键决策依赖于解直锟一人。

在他去世后,管理层迅速陷入混乱,权力争夺与意见分歧接连爆发,继任者缺乏足够威望,无法稳住局势,内部效率急剧下滑。

与此同时,中植多个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或停摆,原本依赖高回报预期维持的客户信心开始松动,财富公司销售也陷入困境。

一些合作方开始撤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授信也受到限制,导致中植的融资能力进一步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中植内部高层人员更迭频繁,一些关键岗位出现贪污挪用资金行为,部分资金甚至流向个人账户或关联企业。

早期的投资人开始发现理财产品延期兑付甚至无法兑付的情况,但公司仍在通过新产品继续“滚动募集”,以维持表面稳定。

到了2023年下半年,大量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公司却已无力兑付,负债迅速扩大,11月,中植首次公开披露债务危机,明确表示负债规模已达4200亿至4600亿元,且存在严重资不抵债情况。

此时,15万名高净值客户已经深陷泥潭,资金链断裂带来的连锁反应也蔓延至整个市场。

2024年后,北京警方开始对中植系立案调查,陆续有多位高层被刑拘,同时,公司进入司法清算流程,涉及资产冻结、拍卖等法律程序。

6月,恒天财富原法人代表周斌被法院列为“失信执行人”,被限制高消费。

曾经的资本神话彻底破灭,而这场暴雷的中心,除了制度性漏洞与资本狂潮,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在中植吸金狂潮中,究竟是谁最先意识到问题?又是谁在最后关头成功脱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植集团对外宣传自己与某些国企、央企存在股权关系或合作项目,尤其是中融信托等牌照类机构的存在,使它在高净值客户眼中具备了“官方色彩”。

即便实际运作中,中植并不具备真正的国资控股身份,但这一模糊空间恰恰成了营销层面最大的卖点,许多客户甚至误以为这是“有国家信用兜底”的项目,放松了警惕。

中植旗下四大财富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承诺8%至12%的年化收益,且往往暗示“刚性兑付”,即便市场出现波动也能保证本金不亏。

这种产品定位精准戳中高净值人群的心理,他们不想冒险,又希望跑赢通胀、获取稳定现金流,在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年化不到3%的背景下,这种“既稳又赚”的组合极具吸引力。

中植的财富顾问普遍深谙客户心理,往往以“专业团队+明星案例+高回报”的逻辑包装产品,再辅以复杂的结构设计,让客户感觉安全又高端。

还有不少客户反映,当初是通过熟人介绍甚至朋友联保才投资进来,一时间,投资中植几乎成了圈层里的“共识性决策”,就是在这种信任结构下,15万人的财富被系统性“清洗”。

据清算数据显示,大多数投资者的回款比例预计不足20%,部分投资人损失数千万乃至数亿元。

中植暴雷之后,不少原本依赖它输血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短时间内陷入流动性危机,一些家族理财平台甚至因为“重仓中植”,导致信托计划整体崩盘。

这样一个长期运作在灰色地带、靠资金池维系运作的庞大体系,居然多年未被叫停,直到兑付危机全面爆发、警方介入之后,公众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这个“央企味儿”的金融平台,不过是一个包装得精美的庞氏结构。

进入2024年,北京市公安局对中植系立案调查,多位高管被刑拘,包括理财业务负责人和风控负责人。

被曝出的违法行为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违规集资、资金挪用等,与此同时,多家公司进入破产流程,员工离职潮爆发,业务全面停摆。

当这个泡沫在政策收紧、市场冷却、监管介入的多重冲击下被戳破,一切曾经“看上去很美”的财富神话也随之破碎。

中植集团表面上是以投资管理为主的综合金融企业,实则其运行方式类似于庞氏结构。

所谓庞氏结构,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非法集资,而是通过高息理财产品吸引资金,再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地产项目或其他高风险资产上,并依赖不断扩张的资金池进行“借新还旧”的兑付。

在中植最风光的那些年,正值中国资本市场快速膨胀与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阶段,政策环境宽松、信托通道泛滥,给了它快速滚雪球的机会。

通过旗下信托平台,中植将资金投向城投、地产、矿产、甚至半导体、早教等各种项目,这些项目大多缺乏流动性和风险对冲机制,但在地产红利期,这些投资一度能带来短期高回报,掩盖了长期潜在风险。

在2010年代后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让信托产品收益看似稳定,很多投资人和企业都以“中植投资=稳定回报”作为判断标准,但这种建立在高杠杆、刚兑预期上的商业模式,其实早已埋下风险。

但是2020年监管层出台基金销售新规,明确要求禁止以非公开方式销售固收类保本理财,清理非法资金池,并推动理财产品向净值化、标准化方向转型,这项政策,实质上切断了中植赖以生存的“资金续命线”。

同时,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三道红线”监管政策,限制房企融资杠杆,这一政策对中植来说更是致命打击,大量投入地产信托的项目,在政策压力下相继停摆甚至烂尾。

曾经作为资金保障的房地产资产,突然间变成了不良负债,这直接冲击了中植的偿债能力。

而中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它的治理结构高度集中,创始人解直锟去世后,公司陷入权力真空,继任者缺乏战略判断力和市场洞察力。

在关键时刻,管理层未能及时止损,反而试图通过“拖延式兑付”“续发产品”来维持表面稳定,这种做法看似缓解危机,实则加重了系统风险。

多年来,中植通过设立多个财富子公司、多层控股结构、项目通道包装等方式,规避了常规监管。

监管机构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但由于法规滞后、协同机制不足,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放水”,使得中植可以在灰色地带长时间运作而不被叫停。

当风险集中爆发时,监管开始补救,但为时已晚。

我们唯有以理性为盔甲、以法治为盾牌,守住自己的财富,也守住市场的良知与底线。

参考信源:

中国基金报2024年6月28日——中植系,突发!

澎湃新闻2024年8月9日——中植集团原董事局主席高某某等49人被提起公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观察者网2024年1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财经   中国富豪   财富   资金   集团   理财产品   净值   客户   公司   风险   项目   资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