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还有传闻说宗馥莉被带走。但节后第一天,娃哈哈就赶紧辟谣:传言是假的,“宗馥莉正常上班”。
但仅过去一天,就被曝出宗馥莉早在今年9月就离职了。
这事儿其实挺突然,宗馥莉辞职的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不是彻底输了?其实你回头看时间线,宗馥莉9月12号就递交了辞呈,辞掉娃哈哈的法人、董事、董事长这些关键职务,集团也很快通过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程序,确认了她的离开。
动作很干脆,态度也不拖泥带水,唯一没给外界答案的,就是她到底为什么要抽身,接下来又打算怎么出牌。
回看这期间,她推行的一系列“削藩”改革,可算是在娃哈哈的内部掀起惊涛骇浪。
老爷子当年像一位封建君主,把娃哈哈帝国划分为多个藩地,家族成员、公司元老各守一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但宗馥莉接手后,直接开启了三线作战:渠道收权、品牌重置、人事清洗。
她关闭了由亲属管理的18家工厂,要求员工将劳动合同转签至自己全资控制的宏胜系,还试图将“娃哈哈”商标转移到自己掌控的公司旗下。
这绝不是一次赌气式的出走,更不是临场发挥的创业冲动。这背后,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交换。宗馥莉几乎是用中国快消品领域最负盛名的品牌之一,去换取一个企业的绝对治理“主权”。与其说她放弃了一个帝国,不如说她放弃了一座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金镣铐”。
“娃小宗”这个新品牌的诞生,根源并不在于宗馥莉的个人野心,而是娃哈哈这个商业帝国根深蒂固的治理结构,已经打成了一个死结。新品牌不是一个梦想,它是一个解决方案。
问题的核心,在于“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商标使用权。根据公司章程,任何关于商标的重大决策,都必须获得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这听起来很公平,但当你看到那张股权结构图时,就会明白这道条款是多么沉重的枷锁。
杭州上城区的一家国资平台,稳坐第一大股东之位,手握46%的股份。宗馥莉本人是第二大股东,持股29.4%。而剩下的24.6%,则由娃哈哈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这个职工持股平台掌握。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方制衡”格局,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说了算。这种混合所有制的结构,是上世纪90年代企业改制时留下的历史印记。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潜在的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完全依赖于宗庆后先生个人的巨大威望。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维系着品牌的统一使用和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
但随着他的离世,这根针被抽走了。潜藏已久的股权矛盾瞬间浮出水面,集中爆发。过去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都成了迈不过去的坎。宗馥莉虽然手握经营实权,但在品牌授权这类触及根本的重大决策上,却处处受到掣肘。她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空有一身本领,却施展不开。
现实的警报声早已拉响。上海一家娃哈哈子公司,就因为授权问题,悄悄将旗下的桶装水品牌换成了“沪小娃”。这个信号再明确不过了:品牌授权的裂痕已经开始对实际业务造成损害。如果再不进行切割,整个商业大厦都可能因此动摇。
与此同时,外部压力也接踵而至,宗氏家族在香港面临的境外资产冻结诉讼,于9月26日被驳回上诉,这进一步压缩了她在旧体系内辗转腾挪的空间。
看清了这盘死棋,宗馥莉的选择就变得清晰起来。这本质上是一次资产置换,一笔极其昂贵的“主权”收购。她主动剥离了“娃哈哈”这个巨大的无形资产,目的就是为了保全并激活她手中那些更具控制力、更能决定未来的有形资产。
我们不妨拉一张战略资产负债表来看看。
在“负债”那一栏,首先写下的就是品牌归零。她放弃了娃哈哈近四十年积累下来的国民认知度和几代人的情感连接。
这意味着,“娃小宗”要从零开始,重新向市场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次是渠道的动摇。娃哈哈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是其成功的基石。如今换了新招牌,经销商们普遍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心更换品牌的成本,更忧虑渠道重构带来的风险。
然而,在“资产”那一栏,她得到的东西同样分量十足。
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绝对的控制权。她终于获得了一个治理结构清晰、不受历史问题掣肘的全新平台。这对于未来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甚至是更灵活的市场反应,都至关重要。没有了内部的拉扯,决策链条将大大缩短。
其次,是她早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实体产业链。她实际控制的“宏胜系”公司,将成为新品牌的运营主体。这个由宗庆后于1993年创立、长期扮演娃哈哈代工厂角色的集团,在宗馥莉接手后早已脱胎换骨。遍布全国的超过20个生产基地和完整的全产业链能力,是“娃小宗”最坚实的后盾。这意味着,她有兵有马,有粮有草,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最后,是她本人这个成熟的操盘手。自2018年起,宗馥莉主导的一系列品牌年轻化尝试,比如与喜茶、周杰伦IP的联名产品,虽然最终难以彻底摆脱“娃哈哈”老派的固有印象,但这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她的市场洞察力和操盘能力。她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也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
“娃小宗”的品牌命名,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娃”字,延续的是家族情感与品牌符号的传承。而“小宗”,则清晰地宣告了新一代独立事业的开启。
但从一个宣言式的符号,到一个能在大卖场货架上高速流转的商品,这中间还有惊险的一跃。它的成败,将取决于能否在未来18个月的关键窗口期内,完成这次蜕变。
新品牌打出的第一张牌,是一款名为“凝香乌龙”的无糖茶饮料。这款产品由宏胜饮料集团早在今年5月就开始布局商标注册,计划自2026年起全面投入使用。它市场售价4元,瓶身设计采用了别致的圆形和中式水墨画风格。
选择无糖茶这个赛道,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当前饮料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也是年轻消费者追捧的健康潮流。产品本身的设计、定价和品类选择,就是“娃小宗”与市场沟通的第一句语言。
但光有好的产品还远远不够,渠道是品牌的生命线。过去,经销商们跟随的是“娃哈哈”这面大旗。现在,要让他们转投“娃小宗”,靠情怀显然行不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以利换势”,为经销商们提供一个比娃哈哈时代更优厚、更稳定的利润模型。
说白了,就是要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未来,经销商们是否愿意跟随,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新产品的动销情况和总部的利润政策。这需要“娃小宗”在一些关键的省级市场,率先打赢几场漂亮的样板战。
当然,宗馥莉也为新品牌设定了一个宏伟的业绩目标——年销售额达到300亿人民币。但这更多的是一个远景。
短期内,决定这场“独立运动”能否成功的真正试金石,是一些更具体的指标:未来的12到18个月内,“娃小宗”能否在核心品类里杀进市场前三?能否在几个关键省份建立起稳定回款的样板市场?能否建立起健康的现金流?这些才是决定它能走多远的根本。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