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内娱这几年乱糟糟的,流量明星到处刷屏,演技拉胯还总上热搜,老戏骨们埋头苦干却没人理。于和伟就是那种典型例子,出道这么多年,一直靠实力吃饭,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炒作。

2025年10月,他主演的《沉默的荣耀》刚播没多久,央视就一天内两次点他名,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透出内娱风向在转的迹象。央视作为官媒,平时对娱乐圈的事儿发声都挺谨慎,这次这么密集,肯定不是随便夸夸人那么简单,得挖挖深层意思。

于和伟1971年出生在辽宁抚顺,家里条件一般,三岁就没了爸,妈一个人带六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时候他就爱看书,省吃俭用攒钱买话本,那时候就对故事感兴趣。

1992年考上上海戏剧学院,1996年毕业,1999年28岁时在电视剧《曹操》里演荀彧,算正式出道。以为科班出身能顺风顺水,结果头12年基本都在跑龙套,2003年《历史的天空》里演万古碑,戏份短得可怜,2005年《搭错车》也是小角色,加起来台词没多少。那段日子他一度想撂挑子,但咬牙坚持下来了。

2011年后机会多起来,《悬崖》《老炮儿》这些片子让他提名金鸡飞天好几次,可总是陪跑。2021年50岁时,《觉醒年代》里演陈独秀,终于拿了白玉兰最佳男主,那一刻很多人替他松口气。从出道到2025年,29年里他一步步从边缘人变成实力派代表,没靠绯闻,就凭作品站稳脚跟。

2025年9月30日,《沉默的荣耀》在央视八套首播,这剧讲的是建国前夕隐蔽战线的事儿,于和伟演吴石,一个文人气质的将军。剧集播出后收视不错,10月中旬央视新闻在一天里两次提到他。

第一次是上午时段,报道剧集的播出情况和他的角色塑造,强调历史细节的还原。

第二次是晚上,焦点在他对英烈精神的诠释上。央视很少对一个演员这么高频关注,上次类似情况还是几年前的事儿。这两次点名间隔不到24小时,释放出三大信号,内娱的玩法可能要变天了。

第一个信号,正面题材加实力演技成了硬通貨。过去几年,暑期档全是古偶剧,男主女主换来换去,靠人设和话题堆热度,播完就没人记得。观众看多了那些工业糖精,早腻歪了。

《沉默的荣耀》不一样,它聚焦英烈故事,于和伟演吴石时下了功夫,提前翻档案,找专家聊细节,把人物的文人风骨和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央视报道里提了剧中一句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短短几个字,他就通过语气和眼神把人物的决心传出来。

这种作品不靠流量,靠内容本身打动人。央视推这个,说明官方认可的方向是好内容配真演技,流量泡沫时代快过去了。内娱要是多点这种剧,观众才愿意买账,而不是看完就忘。

第二个信号,演员的社会价值比热度更重要。以前评咖位就看粉丝量、热搜次数,黑红也算红,有些人没几部正经作品,就靠红毯和通稿想当影帝影后。于和伟反其道行之,他不爱上综艺,不炒人设,把精力全扔在角色上。

拍英烈戏前,他会查史料,联系原型家属,了解人物生活习惯,确保表演接地气。他自己说过,作为公众人物,得想想对社会的贡献。这话不空洞,央视点名他,就是看中了这点。演员不是光明星,还得影响观众,传递正能量。

内娱以前太浮躁,现在官方信号清楚,社会责任感成了门槛,单纯追热度的路子走不通了。于和伟这种熬了20多年才出头的,更知道该怎么做,不会轻易飘。

第三个信号,作品质感优先,数据炒作不管用了。不少剧组现在爱搞噱头,投资吹上天,预约量百万就发通稿庆祝,播放量刚破万就自夸剧王。其实观众不傻,《人民的名义》《狂飙》当初没那么多宣传,就靠故事和细节成了爆款。

《沉默的荣耀》也这样,没靠流量明星,服化道和叙事节奏都实打实下功夫。央视报道强调了这些,证明质感才是王道,口口相传比数据靠谱。内娱以前太注重表面,现在风向转了,虚的东西撑不住,真材实料才能留人。

这三大信号连起来看,内娱的游戏规则在改。央视点名于和伟,不是单纯个人表彰,而是给行业指路。流量时代的问题暴露多了,观众审美疲劳,官方也想引导回归本质。于和伟的经历就是例子,从龙套到被官媒认可,靠的是坚持和实力。

人民日报在72小时内四次点他名,焦点也在他的角色和贡献上,这比央视还密集,含金量拉满。张艺谋以前夸他大器晚成,现在看来没说错,好演员总会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娱乐   风向   信号   央视   小时   于和伟   荣耀   流量   英烈   观众   沉默   演员   角色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