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就在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天,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贝森特在一场非公开简报会上,突然向中国抛出两个要求:全面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
这场本该围绕关税延期进行的谈判,就这样被美国生生导向了能源战场。与此同时,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当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用一句“中方不会接受任何外来干涉”划定底线,一场看似经贸摩擦的较量,已悄然转向地缘博弈的深水区。
中美对峙的本质,从关税博弈走向了能源锁喉。特朗普政府在未获总统签字确认的情况下,提前释放制裁威胁,意图明显:逼迫中国在能源采购战略上让步,以换取关税豁免的可能。
但中国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拒绝这两个“无理要求”。中方立场始终如一,能源采购是主权事务,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中国的态度用四个字概括:毫无商量。
这两个要求并非偶然抛出,而是早有预谋。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谈判现场,美方代表贝森特虽口头称“会谈富有建设性”,却始终未能明确表示是否签署延期关税协议。
他反复强调还需“等待总统拍板”,实则是吊着中方,试图用时间和不确定性制造谈判筹码。中方早已看穿这套“交易式外交”的套路,提前亮明态度,稳如泰山。
俄伊石油问题成了美方施压的突破口。原因不难理解,俄罗斯和伊朗因长期遭受西方制裁,其出口石油的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伊朗石油每桶比市场价便宜6-7美元,俄罗斯更是主动让利维持市场份额。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每日对原油的需求高达上千万桶,从两国进口不仅能确保能源安全,还能大幅降低采购成本。这不仅是买卖,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美方试图用“敌人逻辑”将中俄中伊正常贸易污名化,声称中国若继续采购俄伊石油,就是在“助长战火”“支持敌人”。这一逻辑荒谬至极。中方采购石油,是为了保障14亿人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稳定,而不是用来参与任何一场地缘战争。
更深层的原因,不止于石油本身。2025年6月,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中俄伊印巴五国共同签署了《能源去美元化合作倡议》,明确提出推动本币结算和区域能源储备互换机制。
这一倡议,触动了美国最敏感的神经。美元作为全球能源结算货币的地位,正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逐步动摇。美方的焦虑在于,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瓦解。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中,非美元结算比例已超过65%。
伊朗方面,更是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对俄伊石油实施所谓“二级制裁”,也难以撼动中方的能源合作网络。“二级制裁”一词,在这次谈判中频繁被提及。美国扬言将冻结中国参与俄伊能源采购银行的美元结算权限,并切断其部分与全球银行系统的联系。
这种赤裸裸的金融封锁手段,其实早在对伊朗、朝鲜等国的制裁中屡见不鲜,但用在中国头上,显然是自不量力。面对这场威胁,中方毫不迟疑地展开反制。
一方面继续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预计2026年全面通气;另一方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中亚能源转运枢纽,打通除海运之外的陆路能源通道,绕开马六甲海峡与制裁敏感区域。
中方的能源安全布局,是一整套系统性工程。不光有对外合作,也有制度设计。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体系建设,与伊朗签署多项太阳能与风电投资协议,推动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为能源结构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能源安全、金融独立和产业链主控,正在构成中国战略反制的三大支柱。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步步紧逼”并非没有国内阻力。
2025年6月,美国能源独立协会的内部信件被曝光,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13家能源巨头联名反对白宫将能源问题政治化,认为此举将严重伤害美方自身利益。
这封信明确指出,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市场之一,任何制裁行为都将导致美国能源出口商失去市场,特别是LNG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还增长了28%。能源企业担心,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美国页岩油和天然气出口将遭遇致命打击。
更有趣的是,连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开始“阳奉阴违”。德国代表在联合会议上直言:当前欧洲能源市场尚未稳定,不宜制造更多不确定性;日本和加拿大更是建议“以稳定市场情绪为重”,美国的施压提案最终被搁置,未能形成联合声明。
中方的坚守,也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反抗情绪。印度外交部公开表态,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巴西也明确拒绝放弃与伊朗的能源合作。
一个新的“反霸”同盟正在悄然形成,特朗普的孤立战术,反倒促成了多国的团结。特朗普本人在访华态度上的反复,更加剧了这场博弈的不确定性。
6月时还宣称已接受中方邀请,承诺“将在某个时候访华”;而在瑞典会谈结束后,又声称“不主动要求会晤”,甚至在8月5日明确表示:“若无协议,访华毫无意义。”这番出尔反尔,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混乱与焦虑。
中方对此并未被牵着鼻子走。90天的关税休战期内,中方始终在按部就班推进自身布局,既不急于妥协,也不回避对话。中美第四轮会谈已约定在期满后举行,中方静观其变,有备而来,掌握主动。
事实上,中国的底气不仅来自于能源和金融,更来自于经济韧性。《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克斯·布特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5.3%,而美国仅为1.25%。”
他虽自称“不喜欢中国”,但依旧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这场看似对抗的较量中,已悄然占得先机。中美之间的最大差距,已不再是“谁武器多”,而是“谁更稳定”。中国始终稳中求进,有章有法;美国则在国内政治、外交战略和经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可能被自己的焦虑反噬。
特朗普想用“两个要求”开启新一轮谈判的主动权,却没想到这已经不是2018年的中国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角色,而是能够主动布局、提前防御、精准反制的稳定力量。主权不容交易,规则不能被绑架。
这一次,特朗普还没签字,美方已率先出手;而中国,早已胜券在握。中美经贸谈判表面聚焦关税,实则已转入更深层的能源金融战场。特朗普提出的“两个要求”并未撼动中国的底线,反而暴露出美方的焦虑与短板。
中方以稳定、理性、系统性的战略应对,赢得了主动权,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但胜负的天平,早已在悄然倾斜。
信息来源:
[1]特朗普称中国可以继续从伊朗购买石油,外交部回应 环球时报
[2]美国财政部长竟威胁:中国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得谈谈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