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破进口垄断,外骨骼技术反超欧美,惠及千万瘫痪者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哈喽,大家好,小锐给大家讲一个国际上很有趣的事,2025年11月19日,在俄罗斯莫斯科的俄罗斯AI Journey大会现场,一款人形机器人为普京总统献上了一段流畅的舞蹈。

这款机器人精准的平衡控制、优雅的鞠躬动作让普京称赞“非常棒”。

这一幕刷屏全球社交平台,多数人惊叹于人工智能赋予机器的“人形魅力”,却鲜少有人察觉:支撑机器人完成高难度动态平衡的核心算法,早已在中国医疗领域完成落地转化。

中国技术反超

曾经被欧美牢牢把持的外骨骼康复技术,如今不仅被中国实现反超,更走出了一条“技术普惠”的道路,让千万瘫痪、中风患者重新握住了站立与行走的希望。

当欧美还在将医疗外骨骼当作“天价高端设备”垄断市场时,中国是如何实现技术突围?又如何让这项改变生命质量的技术真正触达普通患者?

要理解中国外骨骼技术的价值,首先要直面一个沉重的现实:中国是全球脑卒中(中风)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数以百万计,再加上大量脊髓损伤人群,这些患者的大脑与肢体间的神经传导通路被切断,运动功能丧失,行走成为奢望。

对于他们而言,康复训练不是“可选项”,而是重建生活的核心路径,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理论“神经可塑性”早已证实。

Kleim和Jones在经典神经科学文献中明确指出,大脑具备重塑能力,只要为患肢提供大量、标准化的步行训练,就能反向刺激大脑激活休眠神经元、建立新神经通路,这是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关键。

但传统康复模式却难以满足这一核心需求。物理治疗师的手法训练虽有效果,却受限于人力成本与精力,无法实现高强度、高重复性的标准化步态输入,更难提供精准的量化数据反馈。

这种困境,曾让欧美医疗外骨骼技术一度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就研制出首款外骨骼机器人“hardiman”,此后欧美企业长期垄断高端医疗外骨骼市场,这类设备动辄定价百万元以上,仅能进入少数顶级医院,绝大多数普通患者只能望而却步。

技术研发

彼时的中国,外骨骼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核心芯片、传感器算法等关键技术均依赖进口,市场份额被欧美品牌占据超80%,“用不起、用不上”成为中风患者康复路上的双重壁垒。

打破这一局面的,是中国企业对“人机协同”核心逻辑的深度重构。

不同于欧美工业级的刚性控制思路,中国研发团队从一开始就锚定“意图驱动”的核心方向,医疗外骨骼不该是“替代人体的机器”,而应是“补足神经功能的延伸”。

以国内该领域代表企业程天科技为例,其研发团队摒弃了欧美依赖预设程序的控制模式,转而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捕捉人体躯干微小倾斜、重心瞬时变化等细微信号,以此判断患者的起步意图。

这一技术路径的突破,让外骨骼设备真正实现了“人机合一”:当患者产生行走意愿时,电机能在毫秒级响应,提供恰到好处的助力,完成完整的步态周期,而这种“中枢指令-外周动作-感觉反馈”的闭环,正是神经重塑最需要的理想环境。

程天科技的悠行(UGO)系列产品,正是这一技术的落地成果,该产品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其“意图驱动的康复训练”模式,彻底打破了欧美技术的适配性瓶颈。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化,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相较于欧美百万元级的产品,中国自主研发的医疗外骨骼价格降至30万-50万元区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也能采购配备。

中国技术的有效性:与单纯物理治疗相比,结合中国产机电辅助步态训练设备,脑卒中患者独立行走的几率提升约2倍,这一数据甚至优于部分欧美产品的临床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骨骼技术的突破,并非单一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政策与产业协同的结果。

在“十四五”规划中,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被纳入重点发展领域,核心芯片、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获得专项研发支持。

国民技术

例如国民技术专为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N32H7系列芯片,采用双核架构提升计算效率,实现了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

肯綮科技则将医疗外骨骼的轻量化技术延伸至消费端,其研发的外骨骼设备重量降至1.8公斤,一次充电可行走14公里,不仅在黄山、泰山等景区成为“助行神器”,更为养老场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已反超欧美,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的份额,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真正实现了“技术反超”与“市场突围”。

回到俄罗斯那场刷屏的机器人表演,其背后的平衡控制技术与中国医疗外骨骼虽同源,却走向了不同的应用方向:前者展现的是AI“替代人类”的技术潜力,而后者则诠释了中国科技“增强人类”的核心导向。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从不追求单纯的技术炫技,而是始终锚定“解决民生痛点”,当陀螺仪不再为机器人的舞蹈平衡服务,而是支撑中风患者站稳身体。

当伺服电机不再为表演驱动关节,而是带动瘫痪的双腿迈出步伐,科技才真正拥有了温度。

如今,中国外骨骼技术正从医院康复科向更广阔的场景下沉:脑机接口(BCI)与轻量化外骨骼的结合,让脊髓损伤患者能通过意念控制设备行走;社区养老场景中,消费级助行外骨骼已进入试点,帮助失能老人重新走出家门。

这些场景的落地,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生命尊严”的落地,对于千万患者而言,行走从来不是简单的“移动”,而是重新参与生活、拥有体面人生的起点。

欧美曾试图用技术垄断维持高端市场的暴利,而中国用自主创新打破了这一格局,让天价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场技术突围的背后,是对“科技普惠”的坚守,也是对“生命至上”的诠释。

当那些在康复机器人辅助下咬牙迈步的患者,重新踏上家门口的小路,我们才真正读懂:最好的科技,从来不是让机器模仿人类跳舞,而是让人类重新拥有跳舞的能力。

这,正是中国外骨骼技术最珍贵的价值,也是科技向善最生动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骨骼   中国   欧美   技术   患者   核心   机器人   医疗   步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