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鞍钢集团以362.706亿美元(约2607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位列第438位,这是它第12次跻身全球企业顶级俱乐部。
作为辽宁省唯一上榜企业,鞍钢头顶光环却身负荆棘——利润板块赫然写着负14亿美元(约100亿元人民币)——这是辽宁省唯一上榜企业的冰火两重天。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凛冽寒风中,一场关乎中国钢铁工业命运的突围战正悄然打响。
当行业深陷“高产量、高成本、低需求”的泥潭时,鞍钢却在8月4日迎来关键转折:全球首发的两项钢铁技术如同破冰船的利刃,在产业寒潮中劈开一条血路。
在鞍钢总部的荣誉墙上,12张《财富》世界500强证书整齐排列,记录着这家央企从1949年恢复生产以来的辉煌历程。
这个被称作“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巨头,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型阵痛:一面是2607亿元营收铸就的全球438强席位,一面是超百亿亏损的残酷现实。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鞍钢股份预计亏损11.44亿元。令人稍感安慰的是,这一数字同比减亏15.45亿元,减亏幅度达57.46% 。
回看2024年全年高达71.09亿元的净亏损,减亏已成确定趋势,但扭亏之路依然漫长。
行业寒冬笼罩着整个钢铁产业。2025年上半年,尽管钢铁行业形势较2024年有所好转,但销售端钢材价格和原料价格整体仍呈下跌趋势,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
“每吨钢材价格下跌100元,就影响年利润0.1359元/股”,一位行业分析师在风险评估中直言,“若在一季度均价基础上再跌530元/吨,鞍钢将陷入全面亏损”。
这种价格敏感性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走进鞍钢股份原燃料采购中心,电子屏上的煤炭价格曲线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2023年6月,谭成旭在此调研时面色凝重:“当前钢铁行业经营环境承受巨大压力,面对极其严峻的形势,要保持清醒头脑”。
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全行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仍处于高位,而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需求持续走弱。
鞍钢自身粗钢产能已达7000万吨级,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庞大产能面临市场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
成本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
贷款利率每上升1%,250亿元有息负债将增加2.5亿元财务费用
辽宁地区电价上涨使社会电网购电成本年增约0.75亿元
3.1万职工人力成本刚性上升,每人年增1万元即增加成本3.1亿元
“成本的刚性增加每年递增约50元/吨”,借肩堂在风险分析报告中指出,“这已成为钢铁企业必须承受的重负”。鞍钢这座钢铁巨轮,正在成本与价格的双重挤压中寻找突围航道。
穿过本溪铁矿的深邃巷道,矿工们正开采着鞍钢最坚实的底气。
作为中国最具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鞍钢有效掌控辽宁、四川和澳大利亚卡拉拉的丰富铁矿资源,年产铁精矿超5000万吨,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五。
更令国际竞争对手忌惮的是其战略资源布局:
钒制品产能5万吨,钛产品6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产钒企业
中国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掌控着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工业维生素”
28家境外公司织就全球网络,产品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8月4日,鞍钢股份研发中心传出捷报——全球首发的-50℃高寒环境专用100mm大厚度460MPa级高强韧机车用钢成功下线。
这项突破攻克了大厚度钢材长期存在的偏析、夹杂和组织不均等世界性难题,为复兴号机车装上“抗寒心脏”。
几乎同时,785MPa级高强韧高耐压深海容器用AG785球罐钢实现全球首发。天风证券分析报告指出:“深海科技已被列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鞍钢的技术储备恰逢其时。
2019年10月,谭成旭从大连市长任上接掌鞍钢时,没人想到这位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技术型官员,会掀起一场“钢铁巨轮”的效率革命。
翻开他的履历,每一步都踏在中国工业命脉上:
198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助理工程师起步,从车间走向管理岗位
历任大连机车车辆厂厂长、辽宁省经信委主任、本溪市委书记
2018年任大连市长,2019年执掌鞍钢完成“政企转身”
“以效率变革为主线攻坚破局”,2025年2月,谭成旭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定调全年战略。他提出三效提升计划:资源配置效率上,深化同质化业务及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协同;
组织运营效率上,强化采购系统集成、经济运行管控;人力资源效率上,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
在原燃料采购中心,谭成旭的指令具体而锋利:“积极调整采购节奏,合理控制库存”,“让供应商充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这些举措直指采购成本核心。2025年上半年,鞍钢毛利率从0.53%的低点艰难爬升,减亏成效印证了策略的有效性。
2025年8月5日,鞍钢股份双喜临门。460MPa级高寒机车钢和785MPa级深海用钢两项全球首发成果,如同暗夜中的信号弹,照亮了转型之路。
技术突破背后是鞍钢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转型。作为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其技术输出能力已获得全球认可:
汽车用钢、铁路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造船和海洋工程用钢应用于“蓝鲸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
桥梁钢撑起港珠澳大桥,核电钢进入“华龙一号”
绿色制造成为破局新引擎。鞍钢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研发长生命周期、低环境负荷的高性能产品。在“双碳”目标倒逼下,这项布局正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竞争优势。
“减亏57.46%证明改革方向正确”,财务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随着2024年重组凌钢的产能整合效应释放,7000万吨级产能优化将打开盈利空间”。
鞍钢的扭亏之路,恰是中国传统重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结语:站在工业文明的年轮上回望,鞍钢的冰火数据里藏着中国重工业转型的密码。当2607亿元营收与100亿元亏损形成的张力,
遇上-50℃高寒用钢与7000米深海用钢的技术锋芒,这个“共和国长子”正以最硬核的方式诠释:传统产业的破局从不是对历史的割裂,而是在坚守实业根基中重构竞争力。
谭成旭的“效率革命”与技术团队的“极限突破”,本质上是同一场战役——用新质生产力唤醒老工业基地的基因活力。
从钒钛资源的战略储备到绿氢炼铁的前瞻布局,鞍钢的每一步探索都在证明:当钢铁与创新碰撞,当重量与精度共生,传统制造业便能穿越周期,成为托举大国重器的脊梁。
这或许正是鞍钢给予中国工业的启示:真正的破冰者,从不在寒潮中退缩,而是把每一次压力,都锻造成突破的锋芒。
亲爱的老铁们,在钢铁行业整体承压的当下,您认为鞍钢手中的钒钛资源与特种钢技术,能否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底气?
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谭成旭推动的改革路径,为其他老工业企业提供了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当传统重工业遇上"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要求,您心中最关键的破局支点是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思考与见解,期待读到您的洞见。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