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股票市场的每一次暴跌,都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动,更是历史阴影与现实风险的共振。
1929年10月24日,被载入史册的“黑色星期四”,纽约股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11%,随后的一系列暴跌最终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萧条。
10月10日,美股三大指数全线跳水,截至收盘,纳指暴跌达3.56%,创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股大型科技股集体重挫。欧洲多国股市尾盘亦全线跳水,原油及加密货币也遭受重创,WTI原油暴跌超4%,比特币日内一度暴跌超13%,VIX恐慌指数大幅飙涨超31%。
有分析指出,相关事态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资产全线下挫。另外,美国政府“停摆”事件升级,特朗普政府已开始对联邦雇员实施大规模的永久性裁员,同时,特朗普发出对华贸易战升级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宏观数据方面,美国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55,为5月以来最低。
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2025年10月10日,美国股市再次遭遇惊人相似的重挫,市场恐慌情绪弥漫,令人不禁怀疑:历史是否会重演?
01 历史教训:黑色星期四的惨痛记忆
九十多年前的那场股灾,并非起訖于一日之内,而是一连串的暴跌。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率先急跌,随后在前所未有的幅度下暴跌。
随后,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道指急跌约13%,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再跌12%。
在1929年9月至11月13日期间,美股单月跌幅高达48%,由最高点计一度蒸发掉89%的市值。
这场股灾不单提早为经济衰退敲响警号,亦标志着美国及全球广泛地区步入持久的大萧条。
大萧条是经济学研究的富矿,并且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总能令人“温故知新”。
造成危机的并非一个错误,而是一连串错误:财政政策错误、货币政策错误、金融监管错误、贸易政策错误……
02 现实风险:2025年美股的高危格局
如今,美股似乎再度面临类似的危险局面。当前美股位高势危,估值处于历史上最高水平。
高盛分析报告预警10月波动,自1928年以来,标普500指数在10月的历史波动比其他月份高出20%。
美国经济基本面脆弱,关税负面冲击逐步加剧,市场对美联储持续减息过度乐观,低估了滞胀危机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英伟达创办人黄仁勳在第三季季结前数日,减持22.5万股英伟达股份,涉及逾4000万美元,这一信号被市场解读为科技股见顶的标志。
美国通胀上升来势汹汹,最新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升2.9%,随着特朗普对不同行业加征额外关税,必然推升整体物价。
额外加征的进口关税实际上由美国人支付,这损害企业利润并削弱消费意欲,使美国陷入高通胀、增长停滞的困局。
03 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财政隐患
市场对发达国财政、债务风险的担心日益加剧。德意志银行最近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市场认为债务爆煲机会最高的五个国家,第一位为法国,跟着是英国、美国,之后是日本及意大利。
其中法国有可能在两年内出现债务危机。一旦欧洲债务出事,可能出现连环债务爆煲,美国也难以幸免。
美国长期国债价格跌势未止,美联储减息也难以遏制长期利率上升,融资成本长期高企,必然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三位著名投资者雷·达里奥、迈克尔·布瑞和杰里米·格兰瑟姆最近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发出了严厉警告。
他们指出,围绕美国国债市场的潜在系统性崩溃,可能会对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所有资产类别产生波及效应。
04 贸易政策:重蹈大萧条的覆辙
回望历史,1930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报复,并演化为全球贸易战。
1930年关税法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确保美国利益优先,是试图用一个错误去解决另一个错误,其效果如抱薪救火,反而导致经济萧条严重恶化。
如今,美国自2018年以来,推行广泛且反覆的高关税措施,试图通过贸易壁垒重振制造业并缩小贸易逆差。
2025年5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第一季度GDP年化下滑0.2%,为2024年末以来首次负增长。
统计局报告指出,进口激增系企业为规避未来更高关税抢先囤货,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与投资的双重疲软。
05 结构性失衡:经济韧性的假象
当前,美国经济呈现一种“精密平衡”下的脆弱性:通胀虽未失控,但迟迟不达标;消费虽未萎缩,但支撑面狭窄;就业虽未崩盘,但动能持续减弱。
数据显示,密歇根大学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降至55.1,为今年5月以来最低,较去年同期暴跌21.4%。
所谓的“消费韧性”确实面临着高通胀和高利率的压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债务上限挑战。
有分析指出,政策制定者常常将看似坚挺的消费者支出视为经济健康的标志,但所谓的“消费韧性”并非来自健康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而是来自储蓄等资金被耗尽的结果。
消费者正在通过承担不可持续的债务和耗尽财务来维持消费。一旦消费者达到信贷上限或不愿再承担更多债务,消费者支出就可能急剧收缩。
06 启示与展望:历史教训当记取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经济萧条往往都是错误政策的后果。回看90年前爆发的那场危机,当知摒弃贸易保护主义,避免引发贸易、金融、经济危机连锁反应,符合全球经济利益。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反思集中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对上。
美联储吸取大萧条教训,积极动用货币政策避免市场恐慌性出清,并创造性地利用量化宽松政策限制了金融危机的破坏范围和延续时间。
这种基于反思的政策创新,成功避免了大萧条重演。
如今,美国科技能力可通过近岸外包的方式,迅速转换成经济成果,对增长是极大利好。
技术的积极影响永远胜过关税的消极影响。假设新技术将其潜在增长率提高了200个基点,而贸易和其他不良政策将其拉低了50个基点。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1929年,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股灾发生前立下名言,宣称“股价已经立足于像永恒的高地上”。而今天,类似的乐观情绪也在市场上弥漫。
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已将当前经济形势比作即将到来的“经济心脏病发作”。他关注的核心在于2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该市场作为全球利率的基准。
美国决策者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是重蹈胡佛政府的覆辙,还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一场全新的经济灾难?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