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壮阔,正是临洮历史的生动注脚。这座古称“狄道”的陇右重镇,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带,扼唐蕃古道之要、守丝绸之路之冲,东连关中、西通河湟、南接巴蜀、北达河套,自古便是“中原屏障、西陲咽喉”。公元前384年秦设狄道县,两千余年历史变迁中,从秦代陇西郡治到唐代临州、宋代熙州,再到今日临洮,每一个地名都镌刻着多民族交融的印记,每一处遗址都诉说着“陇右名邑”的厚重。从马家窑彩陶的斑驳纹络,到哥舒翰纪功碑的残存字迹;从唃厮啰后裔经略临洮,到赵土司番汉共治融入汉族;从八思巴驻洮的文化互鉴,到杨继盛建院的教化薪火,临洮的千年古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缩影,更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勇毅向前的精神根脉。

千年古韵 陇右名邑——地名里的历史年轮
临洮的文明曙光,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点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以绚烂的漩涡纹、波浪纹勾勒出5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寺洼遗址的马鞍形双耳罐,见证着青铜时代羌人部落的文化特色;辛店遗址的“太阳纹”陶器,诉说着早期农耕与游牧的交融。这些遗址不仅是考古学上的“文化命名地”,更印证着临洮作为“陇右文明发源地”的悠久历史。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灭西戎狄族,设狄道县,属陇西郡,郡治便设于狄道(今临洮)。“狄道”之名,取“远狄归附,化道为内”之意,既是中原王朝对西陲的治理宣言,更是中原文明与西北民族文化交融的起点。彼时的狄道,已成为秦代经营西北的核心据点,洮河两岸开始出现规模化的农耕聚落,中原的铁制农具与西戎的畜牧技术在此碰撞融合。岁月流转,地名随时代更迭却始终承载着历史记忆:狄道,秦代设立的军陇西郡狄道县,因“狄,戎”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至今仍保留战国秦长城夯土墙遗迹。临州,唐代天宝三年(744年),狄道郡改称临州,“临”取“临洮河而治”之意,此时的临州已是陇右道重要的商贸与军事重镇,唐蕃古道上的商队在此歇脚,汉藏商人交换茶叶、马匹与丝绸。熙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开拓熙河路,改武胜军为镇洮军,旋升为熙州,治所仍在狄道。“熙”取“兴盛安宁”之意,标志着北宋对河湟地区的有效治理,熙州也成为当时西北最大的茶马互市枢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的政策让这里“车水马龙,番汉杂处”。临洮,明代以后,“临洮”之名固定沿用至今,既保留“临洮河”的地理标识,也延续了“狄道”作为陇右重镇的历史地位。每一次地名的变迁,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梁泉堡的泉眼映照着汉代驿卒的身影,武胜军的番城城墙记录着吐蕃统治的岁月,熙州的茶马司遗址见证着宋代商贸的繁华。这些地名如同“历史的密码”,串联起临洮从秦代到明清的千年脉络。

金戈铁马 丝路要冲——地名里的边塞风云
临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名中处处可见边塞军事的印记,每一处据点、每一座城池,都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也是中原王朝守护西北的屏障。武街驿(今临洮东四十铺至窑店一带),因唐代“唐蕃洮河会战”而名垂青史。唐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十万大军进攻临洮,唐玄宗命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王晙率两千精兵夜袭武街驿吐蕃大营,唐军随后在洮河岸的长城堡(今临洮北乡秦家堡)展开决战,吐蕃军死伤数万,洮水为之断流。此战遏制了吐蕃东扩,武街驿也成为唐代边疆防御的“功勋之地”,至今当地仍流传着“王晙夜袭营,洮水映血光”的传说。 哥舒翰纪功碑(今临洮县城南大街),是唐代边塞军功的“活化石”。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大败吐蕃于洮水之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唐玄宗亲书碑文表彰其功。这座高4.25米的石碑,虽历经千年风化,残存的“哥舒翰”等字迹仍遒劲有力,碑座的缠枝纹雕刻融合了汉地技法与吐蕃纹样,成为唐蕃军事与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2022年,该碑入选“国家名碑名刻目录”,其所在的街道也因碑得名“纪功街”,延续着对英雄的纪念。狄道驿(今临洮县城),唐代丝路北线的重要驿站,“驿马嘶鸣,商队络绎”,汉商的丝绸、茶叶与吐蕃的马匹、皮毛在此交易;宋代熙州茶马司(今临洮南大街)是全国最大的茶马互市之一,“汉中茶船沿嘉陵江入洮河,熙州马队出河湟入中原”,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熙州每年易马超两万匹,带动了周边“茶铺、马栈、货栈”林立,形成“番汉商客聚居”的商贸街区,这些街区的布局与名称(如“马市巷”“茶行街”)一直延续至清代。

山水形胜 文脉绵长——地名里的自然与人文
洮河如带,岳麓如屏。临洮的山水地名不仅承载着自然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道教圣地到文人书院,从彩陶遗址到佛教寺院,每一处地名都是“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之作。岳麓山(今临洮县城东),因“似长沙岳麓而得名”,自古便是陇右道教圣地与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山上的超然台,是明代杨继盛被贬临洮时所筑,他在此创办“超然书院”,教授当地学子“经史子集”,一时“从者云集,人竟向学”。清代又建“凤台”,与超然台相映成趣。如今,岳麓山的“超然书院”仍存,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他住过的街道命名为“椒山街”(杨继盛号椒山),创办“椒山中学”“椒山小学”,“超然书院”也成为临洮“崇文重教”的象征,延续着千年文脉。洮河(临洮母亲河),因“源出洮州(今甘肃临潭)”得名,自南向北横贯临洮,滋养了两岸的农田与聚落。八思巴寺遗址(今临洮县城西),是元代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驻留临洮四年,在此建“临洮大寺”,占地1000多亩,设立译经院,组织汉藏学者翻译《新唐书·吐蕃传》《论语》等典籍,推动汉藏文化系统互鉴。八思巴还培养了大批汉藏双语人才,其弟子胡将祖撰写的《汉藏译语》,是中国最早的汉藏语言对照文献之一。如今,寺址虽已不存,但“纸房坡”“骡马巷”“经文巷”“广福巷”等地名仍在,纪念着这段“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南屏山(今临洮南屏镇),虽不及广东罗浮山闻名,山下的藏王坪遗址,传为吐蕃后裔俄松部落的聚居地,坪上仍保留“吐蕃墓葬群”与“苯教祭祀台”,是研究吐蕃文化的重要遗址。“南屏积雪”也是临洮古八景之一。马家窑彩陶小镇(今临洮洮阳镇),小镇依托马家窑遗址,打造“彩陶研发、生产、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小镇内的“马家窑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从马家窑类型到马厂类型的彩陶文物百余件,其中“四大圈纹彩陶罐”是国家一级文物,其纹样被提炼为临洮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城市雕塑、文创产品等领域。2024年,马家窑遗址所在的临洮,因“彩陶文化”特色被评为“西北首个国潮文化城市”,让千年彩陶焕发现代活力。

人文荟萃 红色薪传——地名里的精神印记
临洮自古便是“文人驻足、英雄辈出”之地,400多位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近代以来,这里更是红色热土,革命火种在此点燃,红色地名承载着不朽的精神记忆。近代以来,临洮的红色地名见证着革命岁月的激情:临洮陇右纪念馆(今临洮县岳鹿山)、甘南农民起义、中共红四方面军在临洮、红色玉井战场遗址这些红色地名,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临洮精神的传承。从杨继盛的“为民”到八思巴的“包容”,从起义军的“抗争”到解放军的“解放”,临洮人始终秉持“崇文厚德、坚毅奋进”的品格,在时代变迁中书写新的篇章。

活力新城 陇中枢纽——地名里的现代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临洮的地名中增添了“产业”“创新”“生态”的新内涵,从“阡陌田园”到“产业园区”,从“传统农业”到“文旅融合”,这座千年古城正以“陇中枢纽”的姿态,焕发新的活力。临洮经济开发区(今临洮县城东),是临洮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园区内的“马家窑彩陶文创园”“洮砚文化产业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彩陶文创园年产彩陶工艺品10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及海外;洮砚产业园汇聚洮砚雕刻艺人50余名,“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年产值超2亿元。园区还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临洮的“马铃薯、中药材”加工成速冻薯条、中药饮片,产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洮河生态廊道(临洮段),是临洮“生态优先”发展的缩影。廊道沿洮河修建,全长28公里,整合了“马家窑遗址、哥舒翰纪功碑、超然书院”等文化节点,打造“文化+生态”的休闲带。廊道内的“洮河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冬季有上千只候鸟在此越冬;“彩陶主题广场”将马家窑纹样融入景观设计,成为市民健身、游玩的好去处。2023年,洮河生态廊道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临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临洮现代农业产业园(今临洮新添镇),是“陇中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园区采用“节水灌溉+智能温室”技术,种植“高原夏菜、花卉苗木”,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达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园区内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年产优质种薯5万吨,供应西北五省,临洮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产业园还配套建设“农业观光园”,发展“采摘体验、农事研学”等乡村旅游,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洮阳镇(今临洮洮阳镇),如今是临洮“乡村振兴”的示范镇。镇上的“曹家坪村”,依托“千亩牡丹”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马家窑村”修复遗址周边的村落风貌,发展“遗址研学+乡村民宿”,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洮阳镇的双联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临洮“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从狄道的秦代曙光,到熙州的宋时烽烟;从马家窑的彩陶纹络,到现代新城的鳞次栉比;从唐蕃古道的商队驼铃,到洮河生态廊道的市民欢笑,临洮的每一个地名,都是一部浓缩的史诗。这些地名,是“缚娄古国”般悠远的马家窑文明,是“东坡惠民”般的杨继盛情怀,是“红色革命”般的奋斗精神,更是“陇中崛起”般的时代担当。读懂了临洮的地名,便读懂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它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彩陶纹络”的细腻;既有“丝路繁华”的厚重,也有“现代崛起”的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临洮正以“陇右文化明珠”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新传奇。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